库尔斯克战役

来自阅兵百科
在普罗霍罗夫卡的Т-34坦克

库尔斯克战役Ку́рская битва)是伟大卫国战争苏联红军为打破法西斯德军大规模进攻并粉碎德军战略集团而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区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7月5日一23日)和进攻战役(7月12日—8月23日)。库尔斯克战役按其军事政治结果和参战兵力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役之一,也是苏联人民战胜纳粹德国的最重要阶段。[1]

双方部署[编辑]

德国军队斯大林格勒战役和红军1942一1943年冬季攻势中的失败,使德国陷入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被动局面,为了打破这一内政困境并防止法西斯集团分崩离析,希特勒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夺取战略主动权,扭转其不利的战争局面。德军考虑到其军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带的有利态势,决定从南、北两面向该突出部实施打击,从而消灭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之后再继续进攻西南方面军后方。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同时,还打算向列宁格勒同时发起进攻。为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希特勒在4月15日签发了第6号命令。德军将在苏德战场上仝部坦克师的70%、飞机的65%用于准备此次战役,总共投入了50个最有战斗力的师(包含1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以及许多独立部队。参加战役的德军各部分别隶属于由冯·克鲁格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冯·曼斯坦因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此外,德军还有约20个师的兵力在各个突击集团侧翼行动,由第4航空队第6航空队支援陆上行动。德军在进攻方向部署了90多万人、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27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2050架飞机,其中还包括最新式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斐迪南式突击炮等技术装备。[1]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1942—1943年冬季攻势之后便命令全军转入防御,巩固阵地,并准备在西南方向准备下一次进攻。但发觉德军在库尔斯克附近淮备进攻以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遂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暂时转入有计划、有组织的防御,在此准备坚守,在防御作战中消耗德军进攻兵力,以便为红军转入反攻和后续总攻创造有利条件。由康·康·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的中央方面军被部署在奥廖尔一线抗击德军进攻,其侧面是由瓦·丹·索科洛夫斯基上将指挥的西部方面军左翼部队,该部将在后续实施库图佐夫行动。由尼·费·瓦图京大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由伊·斯·科涅夫上将指挥的草原军区(后改组为草原方面军)和由罗·雅·马利诺夫斯基大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一线组织防御,这些部队将在后续执行鲁缅采夫统帅行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格·康·朱可夫亚·米·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各方面军的行动。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夕,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口方面军共有133.6万人、1.9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344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72架飞机。担任此次战役战略预备队的草原军区,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后方部署,该军区下辖5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航空集团军、1个步兵军、6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3个骑兵军。草原军区的任务是阻止德军从奥廖尔方向或别尔哥罗德方向的攻势,避免其突进至红军后方,并且在反攻阶段作为主要突击力量。[1]

红军按照梯次配置的指导思想布置战斗队形和纵深防御阵地,这些防御阵地有完善的堑壕体系及其他工事体系。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口方面军构筑了5至6道防御阵地,其中包括2条战术级的防御阵地、1道集团军级防御阵地、3道方面军级防御阵地。与此同时,还建立了1条草原军区的防御阵地,并在顿河左岸则构筑了1道国家级防御阵地。工程构筑总纵深达250—300公里,其中最完善的防御工事是最外围的战术级防御阵地,其防御纵深达到了15—20公里,战术防御阵地主要由2至3条防线组成,每道防线有2—3道堑壕,并通过交通壕相连接。库尔斯克附近的防御,首要作用是防御德军坦克部队,其纵深达30—35公里。另外,各方面军的歼击机航空兵、高射炮兵以及国土防空兵负责执行对抗防御任务。在库尔斯克州奥廖尔州沃罗涅日州哈尔科夫州的党和苏维埃组织的领导下,当地民兵和居民为构筑防御工事给予了大量支援。[1]

战役进程[编辑]

德军进攻阶段[编辑]

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攻势

红军在侦察到德军将在7月5日3时发动进攻后,其炮兵对德军各进攻阵地实施了炮火打击,对准备进攻的德军造成混乱,使德军的进攻时间推迟了2.5—3小时。在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将堡垒计划的基本兵力投入战场,其目的是以坦克师来突破红军防御并逼近库尔斯克。两军在地面和空中展开了激烈交战,红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英勇地击退了德军多次猛攻,而航空兵每昼夜高频出动了2000—3000架次。红军第13集团军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战场上进行阻击,在奥利霍瓦特卡一带坚守阵地。仅在第一天,德军就在奥利霍瓦特卡一带投入了大约500辆坦克,次日,德军继续在这一带加强兵力。之后,第13集团军协同第2坦克集团军、第19坦克军根据中央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组织了反突击,而第16航空集团军也在这一带给予了大力支援。由于德军在奥利霍瓦特卡进攻受阻,因此德军将主攻方向改在波内里,但依然没有进展。截至7月10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线的中央方面军完全阻止住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势,在未动用最高统帅部仅用自己的兵力便顺利完成了防御任务,而德军只前进了10—12公里。[1]

而德军则在沃罗涅日方面军正面投入了更大规模的兵力,其主攻方向选在奥博扬科罗恰一带,而红军近卫第6集团军近卫第7集团军第69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在这一地区进行了激烈的防御战。在进攻第一天,德军在战场上投入了近700辆坦克和突击炮以及大量航空兵,不过德军在这一地区相对较深地楔入红军防线。9日,德军在奥博扬—科罗恰一线进攻受阻后,将主要兵力转移到普罗霍罗夫卡方向,计划从东南侧突破红军的防线。德军刚开始在普罗霍罗夫卡的进攻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对红军侧面构成了威胁,因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将预备队中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和两个坦克军用于加强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侧翼。12日,苏德两军在普罗霍罗夫卡一带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双方总共投入了1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红军坦克兵虽然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却阻挡了德军主力的攻势并对其造成很大的装备损失,使库尔斯克南线战局发生改变。13日至15日,德军在普罗霍罗夫以南进行了又一轮进攻。7月16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线最深推进了35公里后,开始转入防御。[1]

红军北线反攻[编辑]

红军在库尔斯克中的反攻

7月12日,库尔斯克突出部北线的红军转入反攻。西部方面军左翼的近卫第11集团军第50集团军第1航空集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第3集团军第61集团军第63集团军第15航空集团军率先对驻守奥廖尔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第9集团军发动进攻战役。15日,中央方面军右翼部队也加入了奥廖尔战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了在这一地区形成绝对兵力优势,还将第4坦克集团军第11集团军近卫第2骑兵军调拨给西部方面军,将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调拨给布良斯克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作为进攻主力,在姆岑斯克防线对德军阵地进行纵深打击,并在28日解放了博尔霍夫[1]

8月5日,红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后,解放了奥廖尔。18日,红军已推进至德军在布良斯克以东构筑的防线。而在历时37天的奥廖尔战役中,红军在该一带向西推进了约150公里,击溃德军15个师。[1]

红军南线反攻[编辑]

7月16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德军开始退却后发起反攻。18日夜间,草原方面军也展开了攻势,并协同沃罗涅日方面军开始了追击。[1]

8月3日晨,经过猛烈地空火力打击后,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展开了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两个方面军分别在别尔哥罗德西北一带向博戈杜霍夫瓦尔基新沃多拉加发起进攻,各集团军步兵部队在第1坦克集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配合下突破了德军的阵地。5日,红军解放了别尔哥罗德,并继续向德军纵深防线进攻。11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从西面和西南面扩大了突破口,向阿赫特夫卡科捷利瓦一带进攻,而第1坦克集团军切断了哈尔科夫波尔塔瓦铁路线,并从西面推进至哈尔科夫城下。同时,草原方面军也推进至哈尔科夫外围防线。而德军统帅部则将部署在顿巴斯方向的预备队调往哈尔科夫,试图再一次计划在哈尔科夫击败红军进攻,但其目的未能实现。22日下午,德军开始逐渐从哈尔科夫撤退。23日12时,草原方面军在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的配合下解放了哈尔科夫[1]

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中,红军向南或西南方向推进了150公里,击退德军15个师,为红军后续解放乌克兰左岸创造了有利条件。[1]

战役结果[编辑]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两军在1943年进行的大规模战役之一,双方总共投入了400余万兵力、6.9万逾门火炮、1.3万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2万架飞机。红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歼灭德军50余万人,摧毁1500辆坦克、3700余架飞机、8000门火炮,并解放了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等大城市。此次战役进一步改变了战场上的兵力对比,也使苏联军队彻底掌握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1]

参考[编辑]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587-591页

相关内容[编辑]

胜利旗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 列宁格勒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
1942年7月-1943年6月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1943年7月-1944年5月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米乌斯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 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基洛沃格勒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 敖德萨)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克里木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维堡 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 白俄罗斯(卢布林—布列斯特)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里加 塔林 梅梅尔) 贝尔格莱德 德布勒森 布达佩斯
1945年1月-1945年5月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华沙—波兹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巴拉顿湖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