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

来自阅兵百科
德国国防军军徽

德国国防军[1]Wehrmacht),也称作纳粹德军,是纳粹德国在1935年至1945年间的武装力量,于1935年3月16日由魏玛防卫军更名改制而成。国防军下设陆军海军空军等军种。

历史[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将德国陆军的规模限制在10万人,海军限制在1.5万人,并且禁止发展重型火炮、坦克、航空兵,不得设立总参谋部,此外还禁止研究化学武器。但在汉斯·冯·塞克特等高级军官的主导下,德军仍然秘密制定了军备计划,以便在战时将兵力规模迅速扩增至280—300万人。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纳粹党在掌权后颁布了国防军发展法,重新引入义务兵役制,并开始无视《凡尔赛条约》秘密扩军。

1936年,国防军重新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

1939年,希特勒要求建立包括12个军和38个师,总计58万人规模的国防军力量。而在入侵波兰前夕,国防军已扩充至102个师。

1943年11月,国防军总兵力约为634.5万人,其中390万部署在东线战场,在芬兰驻扎有17.7万,在挪威丹麦部署了48.6万,在法国比利时驻扎了137万,另有61.2万在巴尔干,41.2万在意大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有超过1700万人被征召进德国国防军。

1945年9月20日,在德国战败后,盟国管制理事会颁布第2号公告,下令解散德国国防军。

指挥架构[编辑]

国防军最初存在比较明显的职权划分,总统作为最高统帅,需要经掌握各自军种指挥权的陆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才能下令指挥。但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逐渐频繁干预军队指挥,甚至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直接指挥军队。

国防军的最初军政领导机关为战争部,各军种也在1935年相应设立了陆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和空军总司令部。但在勃洛姆堡-弗里奇事件后,希特勒架空了战争部,将国防军办公室改组为国防军最高统帅部

参考[编辑]

  1. Wehrmacht.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