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格莱德战役

来自阅兵百科
贝尔格莱德战役

贝尔格莱德战役Белград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伟大卫国战争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保加利亚祖国阵线武装为消灭在南斯拉夫境内的法西斯德军和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菜德于1944年9月28日至10月20日发动的一次进攻战役。

战役背景[编辑]

在贝尔格莱德战役之前,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司令员为苏联元帅费·伊·托尔布欣)已在9月底抵达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边界的维丁一带,而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保加利亚第2集团军保加利亚第4集团军已在南面的皮罗特至保南希三国交界处展开。苏联红军此时拥有了直接为反抗法西斯德国统治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提供军事援助的可能。德军此时仍然控制有南斯拉夫所有的重要城市、铁路线和公路线,主要作战兵力由E集团军群(司令为冯·魏克斯元帅)的第2装甲集团军塞尔维亚战役集群和一些独立部队,总兵力约为57万人。[1]

1944年9月中旬,苏联南斯拉夫莫斯科就苏联红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10月5日,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又签订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德军作战的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计划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作战,消灭德军塞尔维亚战役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并推进至F集团军群的交通要道,使其不能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解放本国全部领土创造有利条件。战役需通过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和保加利亚军队从东面,南斯拉夫军队从西、南、东三面分别实施进攻。[1]

参加战役的部队有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第57集团军第17航空集团军近卫第4机械化军、第236步兵师、第5独立摩托化步兵旅、近卫第1驻垒区及多瑙河区舰队,拥有2350门火炮、迫击炮及火箭炮,35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292架飞机,约80艘舰艇。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即第57集团军、近卫第4机械化军从拉杜耶瓦茨—库拉—维丁等地向贝尔格莱德实施主攻,乌克兰第二方面军所属的第46集团军近卫第10步兵军第5航空集团军一部将配合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作战。南斯拉夫方面参战的部队有第1军、第12军、第13军、第14军、第15军、第16军,保加利亚方面参加战役的部队有第1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1]

战役进程[编辑]

9月28日,第57集团军率先发动进攻,该集团军在航空兵支援下突破德军边境防线,越过东塞尔维亚山脉。10月8日,第57集团军推进至摩拉瓦河,并强渡该河,在河西岸建立了两个登陆场。10月12日,近卫第4机械化军进入战场,随后向南斯拉夫内陆深度推进130公里。在战役期间,多瑙河区舰队对进攻部队提供支援,保障第57集团军右翼,并为其运输部队、技术装备及各种物资。与此同时,右邻的第46集团军近卫第10步兵军贝尔格莱德东北40公里宽的地段推进至多瑙河,以1个师的兵力汇通南斯拉夫部队强渡该河,左侧保加利亚第2集团军已逼近尼什莱斯科瓦茨。随后,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协同南斯拉夫第14军展开进攻,切断了德军在摩拉瓦河谷的重要交通线,在帕兰卡以西与南斯拉夫第1军、第12军会合,在斯梅代雷沃以西共同歼灭了2万德军。[1]

10月14日,苏、南、保三国军队经过激烈战斗,解放了尼什。20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获解放。21日,克拉列沃被解放,由此,德军失去了从巴尔干半岛南部撤军的必经之路。在战役过程中,第17航空集团军总共出动飞机4678架次,有力支援了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1]

战役结果[编辑]

在贝尔格莱德战役中,苏联红军协同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军队歼灭了德军塞尔维亚战役集群大部,使E集团军群大部遭到重创,同时还解放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及塞尔维亚大部分地区。E集团军群已无法沿靡拉瓦河河谷撤退,被迫沿着难以通行的山路退却,沿途遭到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的不断袭击阻截,损失惨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由此连成了片,为解放全国奠定了有利条件。战役后,2000多名苏联红军官兵因战功显赫和表现英勇无畏而被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授予勋章和奖章,13名战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勋章,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的300多名指战员也被授予苏联勋章和奖章,另有20多支部队和兵团被授予“贝尔格莱德”荣誉称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则在1945年6月19日通过法令设立“解放贝尔格莱德”奖章,授予给此次战役的参加者。[1]

参考[编辑]

  1. 1.0 1.1 1.2 1.3 1.4 1.5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104-106页

相关内容[编辑]

胜利旗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1942年7月-1943年6月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1943年7月-1944年5月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米乌斯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 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敖德萨 克里木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白俄罗斯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里加) 贝尔格莱德 德布勒森 布达佩斯
1945年1月-1945年5月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华沙—波兹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