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
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Петсамо-Киркенес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伟大卫国战争中卡累利阿方面军和北方舰队于1944年10月7日至29日实施的进攻战役。
战役背景[编辑]
在经过维堡战役和斯维里—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后,芬兰随即退出战争,德军仅第20集团军第19山地步兵军控制着苏联北极地区。德军统帅部力图扼守住所占地区,保住重要的战略原料产地及北方不冻港,以使驻泊该处的海军舰队能在苏联的北方交通线上行动。德军在战争期间,利用重山陡峭、河湖沼泽密布、通行困难的山林地形,建立了有永备工事的坚固防御,共由3道防线组成,纵深达150公里。在挪威北部各港,德国海军驻泊有1艘战列舰、14艘驱逐舰、80余艘潜艇的海上兵力。[1]
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意图,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员为基·阿·梅列茨科夫大将)应在北方舰队(司令员为阿·格·戈洛夫科海军上将)配合下,以第14集团军和第7航空集团军的兵力粉碎正面的德军防线,从而攻占佩特萨莫(佩琴加)地区,并继续向挪威境内进攻。在进攻方向,红军兵力人数比德军多0.8倍,炮兵多1.8倍,坦克多1.5倍,飞机多5.3倍。根据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部的部署,第14集团军以左翼各部由恰普尔湖以南地带向卢奥斯塔里、佩特萨莫总方向对德军防御最薄弱的地段实施主攻,力求攻入德军主力的后方。第14集团军以右翼各部专门建立的集团军战役集群向北实施佯攻,以牵制德军,尔后会同两个海军步兵旅进攻佩特萨莫。北方舰队的任务是在德军后方实施登陆,破坏其海上运输并保障己方交通线。[1]
战役进程[编辑]
10月7日,在经过持续2小时35分的炮火准备后,红军第14集团军发起进攻,并在三天的战斗中形成了正面达20公里,纵深达18公里的突破口。第126轻型山地步兵军从南面迂回德军主力集团,迫使德军后撤。9日夜间,北方舰队派第63海军步兵旅分乘30艘快艇在小沃洛科瓦亚湾登陆。10日晨,第12海军步兵旅从斯列德尼半岛开始进攻。12日晚,登陆部队在利纳哈马里港登陆,在攻占该港后继续对佩特萨莫进攻。15日,经激烈战斗,第14集团军会同北方舰队解放了佩特萨莫。同时,红军还挺进挪威境内,攻占了托尔内特。18日至25日,北方舰队在瓦朗厄尔峡湾实施登陆,并经过顽强战斗于25日解放了挪威北部的希尔克内斯。至27日,红军停止了在北极地区发动的攻势。[1]
战役结果[编辑]
经过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红军推进约150公里,北方舰队也在战役期间击沉德舰150艘,航空兵击毁德军战机125架。战役之后,红军的51支部队和兵团分别被授予“佩琴加”“希尔克内斯”等荣誉称号,70支部队和兵团荣获勋章。[1]
参考[编辑]
相关内容[编辑]
![]() |
---|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 列宁格勒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 |
1942年7月-1943年6月 |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
1943年7月-1944年5月 |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米乌斯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 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基洛沃格勒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 敖德萨)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克里木 |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
维堡 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 白俄罗斯(卢布林—布列斯特)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里加 塔林 梅梅尔) 贝尔格莱德 德布勒森 布达佩斯 |
1945年1月-1945年5月 |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华沙—波兹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巴拉顿湖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