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的版本间的差异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创建词条) |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为“[[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 |
||
第14行: | 第14行: | ||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可分为三个阶段:<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 |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可分为三个阶段:<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 | ||
* 第一阶段(1月14日至30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岸炮、航空兵及[[红军远程航空兵]]的支援下击溃了德军[[第18集团军(纳粹德国)|第18集团军]]翼侧防线,随后继续组织进攻。列宁格勒方面军在[[红村—罗普沙战役|红村—罗普沙一线突破德军防线]],将德军击退60—100公里,其主力推进至[[卢加河]]一线。与此同时,沃尔霍夫方面军在[[诺夫哥罗德—卢加战役|诺夫哥罗德—卢加一线的攻势]]中,将战线向前推进50—80公里。在两个方面军的协同作战下,红军打通了连接[[莫斯科]]与[[列宁格勒]]的[[十月铁路]]线。与此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从[[新索科利尼基]]一线发动进攻,牵制德军[[第16集团军(纳粹德国)|第16集团军]],使其不能调兵增援德军第18集团军。 | * 第一阶段(1月14日至30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岸炮、航空兵及[[红军远程航空兵]]的支援下击溃了德军[[第18集团军(纳粹德国)|第18集团军]]翼侧防线,随后继续组织进攻。列宁格勒方面军在[[红村—罗普沙战役|红村—罗普沙一线突破德军防线]],将德军击退60—100公里,其主力推进至[[卢加河]]一线。与此同时,沃尔霍夫方面军在[[诺夫哥罗德—卢加战役|诺夫哥罗德—卢加一线的攻势]]中,将战线向前推进50—80公里。在两个方面军的协同作战下,红军打通了连接[[莫斯科]]与[[列宁格勒]]的[[十月铁路]]线。与此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从[[新索科利尼基]]一线发动进攻,牵制德军[[第16集团军(纳粹德国)|第16集团军]],使其不能调兵增援德军第18集团军。 | ||
− | * 第二阶段(1月31日至2月15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向[[纳尔瓦]]—[[卢加]]方向展开进攻,突破德军在卢加一带的防区,并推进了100—120公里,抵达[[纳尔瓦河]]及[[楚德湖]]东岸。列宁格勒方面军随后在纳尔瓦河西岸建立登陆场,进入[[苏维埃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境内。德军第18集团军被击溃导致其第16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被暴露,从而迫使[[ | + | * 第二阶段(1月31日至2月15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向[[纳尔瓦]]—[[卢加]]方向展开进攻,突破德军在卢加一带的防区,并推进了100—120公里,抵达[[纳尔瓦河]]及[[楚德湖]]东岸。列宁格勒方面军随后在纳尔瓦河西岸建立登陆场,进入[[苏维埃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境内。德军第18集团军被击溃导致其第16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被暴露,从而迫使[[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法西斯德军统帅部]]将第16集团军各部西撤。2月15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根据战线的变化调整了方面军的建制,撤销了沃尔霍夫方面军,将其所属部队分别划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 |
* 第三阶段(2月16日—3月1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右翼部队扩大在纳尔瓦河的登陆场,而左翼部队继续向[[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一线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主力继续追击德军第16集团军。2月底,两方面军已推进至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新勒热夫]]—[[普斯托什卡]]一带。随着天气解冻、道路愈发泥泞,而红军已深入森林地区,并且出现了后勤供应上的困难,因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3月1日命令这两个方面军转入防御,着手准备新的战役。 | * 第三阶段(2月16日—3月1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右翼部队扩大在纳尔瓦河的登陆场,而左翼部队继续向[[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一线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主力继续追击德军第16集团军。2月底,两方面军已推进至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新勒热夫]]—[[普斯托什卡]]一带。随着天气解冻、道路愈发泥泞,而红军已深入森林地区,并且出现了后勤供应上的困难,因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3月1日命令这两个方面军转入防御,着手准备新的战役。 | ||
2024年9月20日 (五) 14:51的最新版本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Новгород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伟大卫国战争中由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和远程航空兵配合下,在1944年1月14日至3月1日发动的一次进攻战役。[1]
战役部署与双方兵力[编辑]
苏联红军的战役目的是击溃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辖第16集团军、第18集团军),完全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并从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列宁格勒州。根据战役部署,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列·亚·戈沃罗夫大将)所属的第2突击集团军、第42集团军、第67集团军及沃尔霍夫方面军(司令员为基·阿·梅列茨科夫大将)所属的第8集团军、第54集团军、第59集团军,同时对德军第8集团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附近的翼侧集团展开攻势,从金吉谢普、卢加两方向发展进攻,击溃德军集团主力,并推进至卢加河一线。此后,,两方面军继续向纳尔瓦—普斯科夫一带进攻,并协同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的第1突击集团军和第22集团军对德军第16集团军展开进攻,从而彻底肃清列宁格勒州据守的德军部队。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司令员为马·米·波波夫大将)的任务是击溃涅韦尔北面的德军各部,接着继续向伊德里察方向进攻,牵制德军第16集团军的兵力,避免其向列宁格勒州一带增援。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员为弗·菲·特里布茨海军上将)的任务是以舰炮、岸防炮和航空兵的火力配合列宁格勒方面军突破德军防线,而红军远程航空兵(司令员为航空兵元帅亚·叶·戈洛瓦诺夫)派出8个航空军又1个航空师为列宁格勒方面军提供进攻前的航空火力打击,并派4个航空军在整个战役期间支援各个方面军。此外,活跃在敌占区的13个游击旅,共约3.5万人也将协助红军正面部队作战。[1]
红军在战役期间的正面之敌是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元帅,1月底为瓦尔特·莫德尔大将),总兵力为74.1万人,配备有10070门火炮和迫击炮、385辆坦克和突击火炮、370架飞机。德军在两年半的封锁战中已在列宁格勒外围建立了坚固防御阵地,包括雷区、铁丝网、钢筋混凝土或土木火力点,并且在红村北部集中了大口径的406毫米的远程火炮,用于炮击列宁格勒。[1]
为准备进攻战役,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进行了大规模部署变更,在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期间,波罗的海舰队还将第2突击集团军转送至奥拉宁鲍姆登陆场。战役前夕,红军三个方面军的步兵总数比德军多70%,火炮和迫击炮多100%,而坦克和自行火炮多310%,军用飞机多270%。[1]
战役进程[编辑]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可分为三个阶段:[1]
- 第一阶段(1月14日至30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岸炮、航空兵及红军远程航空兵的支援下击溃了德军第18集团军翼侧防线,随后继续组织进攻。列宁格勒方面军在红村—罗普沙一线突破德军防线,将德军击退60—100公里,其主力推进至卢加河一线。与此同时,沃尔霍夫方面军在诺夫哥罗德—卢加一线的攻势中,将战线向前推进50—80公里。在两个方面军的协同作战下,红军打通了连接莫斯科与列宁格勒的十月铁路线。与此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从新索科利尼基一线发动进攻,牵制德军第16集团军,使其不能调兵增援德军第18集团军。
- 第二阶段(1月31日至2月15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向纳尔瓦—卢加方向展开进攻,突破德军在卢加一带的防区,并推进了100—120公里,抵达纳尔瓦河及楚德湖东岸。列宁格勒方面军随后在纳尔瓦河西岸建立登陆场,进入爱沙尼亚境内。德军第18集团军被击溃导致其第16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被暴露,从而迫使法西斯德军统帅部将第16集团军各部西撤。2月15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根据战线的变化调整了方面军的建制,撤销了沃尔霍夫方面军,将其所属部队分别划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
- 第三阶段(2月16日—3月1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右翼部队扩大在纳尔瓦河的登陆场,而左翼部队继续向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一线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主力继续追击德军第16集团军。2月底,两方面军已推进至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新勒热夫—普斯托什卡一带。随着天气解冻、道路愈发泥泞,而红军已深入森林地区,并且出现了后勤供应上的困难,因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3月1日命令这两个方面军转入防御,着手准备新的战役。
战役结果[编辑]
红军在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中重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将其击退220—280公里,共歼灭德军3个师、重创23个师,解除了列宁格勒长期以来被轴心国军队围攻的局面,几乎解放了列宁格勒州全境和收复加里宁州部分领土。红军和红海军的180支作战部队因在战役中表现出色,而被授予他们所解放城市名字的荣誉称号。[1]
参考[编辑]
相关内容[编辑]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
---|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 列宁格勒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 |
1942年7月-1943年6月 |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
1943年7月-1944年5月 |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米乌斯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 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基洛沃格勒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 敖德萨)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克里木 |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
维堡 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 白俄罗斯(卢布林—布列斯特)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里加 塔林 梅梅尔) 贝尔格莱德 德布勒森 布达佩斯 |
1945年1月-1945年5月 |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华沙—波兹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巴拉顿湖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