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阅兵百科
(文本替换 - 替换“[[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为“[[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7行: 第7行:
 
==双方作战意图==
 
==双方作战意图==
  
[[希特勒]][[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统帅部]]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占领莫斯科关于整个战争的命运。他们想在战争最初几周内从行进间夺取首都的计划失败后,便制定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计划规定,以各[[装甲集群]]分别由[[杜霍夫希纳]]、[[罗斯拉夫尔]]、[[绍斯特卡]]等地区向东和东北方向执行三路进攻,割裂红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等地合围消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为达此目的,德军基本兵力集中在[[斯摩棱斯克]]以东的[[中央集团军群]],由[[冯·博克]][[纳粹德国元帅|元帅]]指挥,辖[[第9集团军(纳粹德国)|第9集团军]]、[[第4集团军(纳粹德国)|第4集团军]]、[[第2集团军(纳粹德国)|第2集团军]]、[[第3装甲集群(纳粹德国)|第3装甲集群]]、[[第4装甲集群(纳粹德国)|第4装甲集群]]、[[第2装甲集群(纳粹德国)|第2装甲集群]],共74个师(含14个装甲师和8个摩托化师),总兵力为约180万人,装备有1700辆坦克、1.4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300架飞机。<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736" />
+
[[希特勒]][[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统帅部]]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占领莫斯科关于整个战争的命运。他们想在战争最初几周内从行进间夺取首都的计划失败后,便制定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计划规定,以各[[装甲集群]]分别由[[杜霍夫希纳]]、[[罗斯拉夫尔]]、[[绍斯特卡]]等地区向东和东北方向执行三路进攻,割裂红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等地合围消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为达此目的,德军基本兵力集中在[[斯摩棱斯克]]以东的[[中央集团军群]],由[[冯·博克]][[纳粹德国元帅|元帅]]指挥,辖[[第9集团军(纳粹德国)|第9集团军]]、[[第4集团军(纳粹德国)|第4集团军]]、[[第2集团军(纳粹德国)|第2集团军]]、[[第3装甲集群(纳粹德国)|第3装甲集群]]、[[第4装甲集群(纳粹德国)|第4装甲集群]]、[[第2装甲集群(纳粹德国)|第2装甲集群]],共74个师(含14个装甲师和8个摩托化师),总兵力为约180万人,装备有1700辆坦克、1.4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300架飞机。<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736" />
  
 
对红军来说,情况十分严峻,当时许多企业被迫向东疏散,因此苏联的军事工业部门还不能够充分满足作战部队对武器和技术兵器的需求;各方面军正在进行艰苦的防御战,军队战斗力严重部长;此外,还需预防[[日本]]和[[土耳其]]可能对苏进行的侵略,红军不得不在苏日、苏土边境驻屯重兵。[[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对莫斯科战役的目标是,依托有利地形建立纵深梯次的防御,组织敌人突进莫斯科,尽可能对敌人造成大量杀伤,争取时间,并为反攻创造条件。为实现这一目标,大本营采取了必要措施,向莫斯科远接近地派出了精锐部队和兵团。但仍未能改变对我不利的兵力兵器对比。<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736" />
 
对红军来说,情况十分严峻,当时许多企业被迫向东疏散,因此苏联的军事工业部门还不能够充分满足作战部队对武器和技术兵器的需求;各方面军正在进行艰苦的防御战,军队战斗力严重部长;此外,还需预防[[日本]]和[[土耳其]]可能对苏进行的侵略,红军不得不在苏日、苏土边境驻屯重兵。[[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对莫斯科战役的目标是,依托有利地形建立纵深梯次的防御,组织敌人突进莫斯科,尽可能对敌人造成大量杀伤,争取时间,并为反攻创造条件。为实现这一目标,大本营采取了必要措施,向莫斯科远接近地派出了精锐部队和兵团。但仍未能改变对我不利的兵力兵器对比。<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736" />
第35行: 第35行:
 
德军虽遭重大损失,但仍图夺取苏联首都,一定要在冬季到来以前攻占莫斯科;因而增调兵力,变更部署,用于进攻莫斯科的兵力有51个师,包含13个装甲师和7个摩托化师。兵力优势仍在德军方面,其人员比红军多1倍、炮兵多1.5倍、坦克多0.5倍。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和图拉方向,德军的优势更加明显。德军的企图依旧是击溃并合围红军,最终占领莫斯科。<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736" />
 
德军虽遭重大损失,但仍图夺取苏联首都,一定要在冬季到来以前攻占莫斯科;因而增调兵力,变更部署,用于进攻莫斯科的兵力有51个师,包含13个装甲师和7个摩托化师。兵力优势仍在德军方面,其人员比红军多1倍、炮兵多1.5倍、坦克多0.5倍。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和图拉方向,德军的优势更加明显。德军的企图依旧是击溃并合围红军,最终占领莫斯科。<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736" />
  
[[最高统师部大本营]]为了巩固防御力量,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因此,[[布良斯克方面军]]被撤销,所属的[[第50集团军(苏联)|第50集团军]]划归西方面军,第[[第3集团军(苏联)|3]]和[[第13集团军(苏联)|13]]集团军划归[[西南方面军]]。同时,将[[加里宁方面军]]的[[近卫第10集团军|第30集团军]]编入西方面军。各方面军受领命今扼守辖区的防线,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迁回进攻莫斯科。<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736" />
+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了巩固防御力量,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因此,[[布良斯克方面军]]被撤销,所属的[[第50集团军(苏联)|第50集团军]]划归西方面军,第[[第3集团军(苏联)|3]]和[[第13集团军(苏联)|13]]集团军划归[[西南方面军]]。同时,将[[加里宁方面军]]的[[近卫第10集团军|第30集团军]]编入西方面军。各方面军受领命今扼守辖区的防线,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迁回进攻莫斯科。<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736" />
  
 
===莫斯科外围防御战===
 
===莫斯科外围防御战===

2024年9月20日 (五) 14:39的最新版本

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保卫莫斯科!

莫斯科战役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是伟大卫国战争苏联红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国国防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军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作战(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阶段作战(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参加莫斯科战役的部队有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右翼部队。[1]

双方作战意图[编辑]

希特勒统帅部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占领莫斯科关于整个战争的命运。他们想在战争最初几周内从行进间夺取首都的计划失败后,便制定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计划规定,以各装甲集群分别由杜霍夫希纳罗斯拉夫尔绍斯特卡等地区向东和东北方向执行三路进攻,割裂红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等地合围消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为达此目的,德军基本兵力集中在斯摩棱斯克以东的中央集团军群,由冯·博克元帅指挥,辖第9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3装甲集群第4装甲集群第2装甲集群,共74个师(含14个装甲师和8个摩托化师),总兵力为约180万人,装备有1700辆坦克、1.4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300架飞机。[1]

对红军来说,情况十分严峻,当时许多企业被迫向东疏散,因此苏联的军事工业部门还不能够充分满足作战部队对武器和技术兵器的需求;各方面军正在进行艰苦的防御战,军队战斗力严重部长;此外,还需预防日本土耳其可能对苏进行的侵略,红军不得不在苏日、苏土边境驻屯重兵。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对莫斯科战役的目标是,依托有利地形建立纵深梯次的防御,组织敌人突进莫斯科,尽可能对敌人造成大量杀伤,争取时间,并为反攻创造条件。为实现这一目标,大本营采取了必要措施,向莫斯科远接近地派出了精锐部队和兵团。但仍未能改变对我不利的兵力兵器对比。[1]

9月底,由伊·斯·科涅夫上将指挥的西方面军辖第222930191620集团军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西北宽达300余公里的战线上组织防御。由苏联元帅谢·米·布琼尼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将第2443集团军部署在罗斯拉夫尔方向100公里宽的方向上进行防御,而将第31493233置于西方面军后方的谢利扎罗沃多罗戈布日斯帕斯-杰缅斯克一线。由安·伊·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辖50313集团军和一个独立集群,扼守布良斯克西面和南面宽达300余公里的防线。在该方向上,红军的三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1]

总体而言,德军兵力人数比红军多0.4倍,火炮和迫击炮多0.8倍,如克多0.7倍,作战飞机多1倍。德军不仅在数量上,也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红军的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而德军在坦克、航空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以及摩托化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1]

战役进程[编辑]

德军全面攻势[编辑]

莫斯科战役防御阶段(1941.9.30-12.5)

8月30日,德军根据台风计划在布良斯克发动进攻。10月2日,德军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德军仍然突破了红军的防线。即使红军实施反突击迟滞了敌人的前进,但未能阻止其攻势。在维亚济马战役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在维亚济马方向和斯帕斯-杰缅斯克方向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1]

10月,德军先后攻占了斯帕斯-杰缅斯克(4日)、基洛夫(4日)、尤赫诺夫(5日)等城市。7日,德军则进抵维亚济马一带,两方面军大部兵力在此被德军合围,之后一直英勇抵抗到10月 12—13日,牵制了敌人28个师。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可能被敌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撤退,并与敌人进行了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莫扎伊斯克防线因此成为莫斯科外围的主要交战区。在伊万科沃水库卡卢加长达230公里的防线,红军的4个集团军仅有大约9万兵力。这些兵力不足以在整个地区建立坚固的防御。[1]

10月10日,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为西方面军,又格·康·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复杂的情况要求从莫斯科疏散许多政府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留下部分企业生产军用品,同时,军队和劳动者在莫斯科外围构筑新的防线,组建临时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等。为构筑防御工事,总共动员了45万首都居民,其中75%为妇女。[1]

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同月,德军对莫斯科进行了31次空袭,共有2000架次飞机参加。莫斯科防空部队顽强地保卫首都领空,因此仅有72架闯入莫斯科上空,并且还击落敌机278架。[1]

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战役

10月中旬至11月初,苏德两军在莫扎伊斯克防线展开多次激烈的战斗,红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阻击,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一带。在加里宁方向,红军也进行了同样激烈的战斗,但德军坦克部队还是在10月14日攻入加里宁城区。[1]

10月17日,以西部方面军右翼的第22203031的基础上组成了加里宁方面军伊·斯·科涅夫上将任司令员。在加里宁方面军的阻击下,德军想从加里宁向东南方向进攻,进而攻入西北方面军西方面军后方的企图被粉砰。[1]

10月底至11月初,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图拉方向的进攻也因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以及第50集团军和图拉市劳动者的英勇作战而受阻。[1]

德军虽遭重大损失,但仍图夺取苏联首都,一定要在冬季到来以前攻占莫斯科;因而增调兵力,变更部署,用于进攻莫斯科的兵力有51个师,包含13个装甲师和7个摩托化师。兵力优势仍在德军方面,其人员比红军多1倍、炮兵多1.5倍、坦克多0.5倍。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和图拉方向,德军的优势更加明显。德军的企图依旧是击溃并合围红军,最终占领莫斯科。[1]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了巩固防御力量,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因此,布良斯克方面军被撤销,所属的第50集团军划归西方面军,第313集团军划归西南方面军。同时,将加里宁方面军第30集团军编入西方面军。各方面军受领命今扼守辖区的防线,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迁回进攻莫斯科。[1]

莫斯科外围防御战[编辑]

11月15日至18日,德军向莫斯科重新发起进攻。红军在加里宁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一线和图拉方向进行防御,阻止了沿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图拉卡希拉等多路方向进攻,企图从北面和南面迁回莫斯科的德军。德军从最初几天起就遇到了红军顾强防守。首都的保卫者提出了“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的口号。[1]

11月底至12月初,德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在亚赫罗马方向推进至莫斯科运河一线,在纳罗-福明斯克的南北两侧强渡纳拉河,从南面逼近卡希拉。待德军进攻减弱后,红军于11月27日卡希拉一带发起反突击,而首都外围的部队于11月29日对南北两面的部队实施了强有力的反突击。[1]

12月3日至5日,第1突击集团军第16集团军第20集团军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克留科沃等地组织了新一轮反突击,迫使敌人后撤。与此同时,第33集团军第5集团军协同稳定了纳拉河一带的战线,而得到近卫第1骑兵军增援的第50集团军图拉以北击退了敌人的突击兵力。作战主动权开始转入到红军手中。[1]

总体而言,经过11月底至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失去了最后突击莫斯科的机会。红军虽然身处危亡之际,但仍能顽强阻止防御并消耗了德军兵力。仅11月16日至12月5月期间,德军在莫斯科外围就损失了15.5万余兵力,还包括约800辆坦克、300门火炮和近1500架飞机,同时德军士气严重受挫。此时,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之敌的条件已经具备。[1]

红军的反攻计划[编辑]

莫斯科战役反攻阶段(1941.12.5-1942.4.20)

红军进行反攻的指导思想是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对莫斯科最有威胁的突击兵团。反攻的主要任务由西方面军执行,同时加里宁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两个方面军分别在季赫温方向罗斯托夫方向发起进攻,以便完成这一任务。在夺取制空权方面,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的航空兵、首都防空部队航空兵与各方面军航空兵联合作战,发挥了巨大作用。反攻的准备是在复杂情况下进行的。红军飞机虽略占优势,但炮具少1/2,坦克少1/3,人员亦少于德军。但是红军统帅部也考虑到了德军兵疲意沮、没有组织防线、无后方预备队又无冬季条件下的作战准备,而红军准备相对充分、作战官兵士气高昂等其他因素。[1]

1941年12月5日至6日,红军在敌人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的情况下,发起全面反政。尽管天寒雪深,反攻发展却很顺利。红军先后在加里宁战役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战役图拉战役卡卢加战役叶列茨战役中取得明显优势,在反攻的最初几天内就夺得了战役主动权。[1]

12月8日,希特勒命令包括莫斯科方向在内的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而当天,红军就解放了罗加切沃。之后,红军还解放了伊斯特拉(11日)、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2日)、克林(15日)、加里宁(16日)、沃洛科拉姆斯克(29日)等城市。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考虑到情况对红军各战线均有利,因此要求各方面军加大进攻节奏,毫不动摇地对敌人进行追击。[1]

1942年1月初,西方向的战略反攻击败完成。红军从侵略者手中解放了1.1万多个居民点,解除了图拉被合围的危险。红军将战线推进至勒热夫拉马河鲁扎河博罗夫斯克莫萨利斯克别廖夫韦尔霍维耶一线,向前推进了100—250公里,重创德军38个师,含15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德军进攻莫斯科的突击兵团被击溃。红军的反攻使得德军惊慌失措,希特勒就此下令死守每一个居民点,一步也不得后退,直到最后一兵一卒。[1]

红军全面攻势[编辑]

1942年1月,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对前线情况进行判断之后,决定命令红军在列宁格勒附近、西方向和西南方向转入全面总攻。西方向各方面军的任务是合围并歼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但是以现有兵力兵器不足以达到此目的,因为在西方向,双方步兵与炮兵的兵力大致相等,红军仅在坦克数量上超过德军0.8倍。[1]

1月8日至4月20日,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1941年12月24日重建)组织了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托罗佩茨—霍尔姆战役博尔霍夫战役。在此期间,红军空降兵还在维亚济马一带组织空降突击。但由于缺乏大规模进攻作战得经验,以及缺少兵力与技术装备上得优势,特别是确实快速突击部队,因为未能完全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实施有力打击。尽管如此,红军还是在西方向上收复了大片失地。[1]

战役结果[编辑]

直接影响[编辑]

莫斯科战役是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惨败,打破了法西斯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红军的反攻和后续攻势将敌人向西击退了100—350公里不等,解放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全境和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的部分地区。而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失败导致布劳希奇冯·博克古德里安阿道夫·斯特劳斯埃里希·赫普纳等将领被撤职。[1]

双方战损[编辑]

根据《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统计,德军在此次战役中损失50余万人、1300辆坦克、2500门火炮、1.5万余辆汽车,以及许多其他技术装备。[1]

战后表彰[编辑]

红军约40支部队和兵团,包括14个步兵师、3个骑兵军、2个海军步兵旅、5个坦克旅、9个炮兵团和6个航空兵团因模范地完成战斗任务和英勇善战而被授予“近卫”称号。[1]

参考[编辑]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736-740页

相关内容[编辑]

胜利旗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 列宁格勒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
1942年7月-1943年6月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1943年7月-1944年5月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米乌斯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 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基洛沃格勒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 敖德萨)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克里木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维堡 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 白俄罗斯(卢布林—布列斯特)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里加 塔林 梅梅尔) 贝尔格莱德 德布勒森 布达佩斯
1945年1月-1945年5月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华沙—波兹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巴拉顿湖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