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8年12月6[18]日—1953年3月5日),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尼斯·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最高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统帅,苏联政府首脑,格鲁吉亚族,第比利斯省哥里人,1895年参加革命工作,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39年12月20日),苏联英雄,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苏联大元帅军衔。
他曾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2年4月至1934年2月)、联共(布)中央书记(苏共中央书记)(1934年2月至1953年3月)、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1941年6月至1945年9月)、苏联武装力量部长(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41年7月至1947年3月),是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工农红军和苏联工农红海军的最高统帅。
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建立强大的重工业实力和物质生产基础,国民经济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领导苏联武装力量战胜了纳粹德国侵略者和日本军国主义,在东欧、巴尔干、朝鲜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但他为了巩固实权而破坏了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发动了大规模镇压使数十万无辜苏联公民遇害,迫使少数民族强制迁徙破坏了苏联的民族团结,同时,为了保证工业化而强行征粮,使得苏联各地发生了多次饥荒,建立了以他个人为中心的苏联官僚体系后使个人崇拜之风盛行。这些反而动摇了苏维埃政权的长久可靠性,为苏联解体埋下了潜在的祸根。
目录
生平[编辑]
早期经历[编辑]
1878年12月6[18]日(此系后世考据确定,斯大林在世时将生日定在1879年12月[3]21日),约瑟夫·维萨里奥尼斯·泽·朱加什维利出生在第比利斯省哥里的一个职员家庭。父亲是维萨里奥·伊万诺维奇(1850—1909),原先是个农民,后来在哥里市中当鞋匠,母亲是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基耶夫娜(1856—1937),从事临时工。在他母亲的安排下,约瑟夫进入哥里神学校学习,由于他不会俄语,因此念了两年俄语预科才成功入学。
1894年6月,他从哥里神学校毕业。同年9月,他通过入学考试考入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在他学习期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在1895年初接触到了外高加索的地下马克思主义组织。
1898年,他开始在铁路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建立了几个工人组织。同年8月,他加入了格鲁吉亚的第一个社会民主组织——“第三集团”。
1899年5月29日,他“因不明原因未能参加考试”而被第比利斯神学院开除学籍。同年12月,他进入第比利斯物理天文台担任观察计算员。
1900年4月23日,他组织了一次五一劳动节工人集会,有400-500名工人参加,朱加什维利也首次在大型集会上发表了演讲。同年8月,他又参加筹备了第比利斯工人大罢工,其中米·伊·加里宁也参加了这次罢工的准备工作。
1901年3月21日,由于警察开始搜查朱加什维利生活和工作的物理天文台,他为了躲避警察逮捕而转入地下工作。同年9月,他开始在巴库创办地下革命刊物并在刊物上发表了文章。
1901年11月,他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比利斯委员会的指示,在巴图姆建立党组织,并首次使用“科巴”(Ко́ба)的绰号。
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后,他加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派。次年,他在巴库组织了石油工人大罢工,这次罢工使工人从资本家手中取得了实际利益。
进入革命首脑部[编辑]
1905年12月,他作为高加索党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在坦佩雷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在会上他第一次见到了弗·伊·列宁。
1906年5月,他作为第比利斯的代表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1907年5月,他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同一年发生了第比利斯银行抢劫案,他被视为这次抢劫案的主谋。
1910年2月27日,他被第一次流放到索利维切戈茨克。同年6月从流放地逃离后,于次年3月被捕,然后在巴库关押六个月后再次流放到索利维切戈茨克。
1911年7月6日,他获准从流放地释放。9月6日,他在熟人的帮助下前往圣彼得堡,但在12月5日被圣彼得堡警察拘留并被流放到沃洛格达。次年2月28日,他从流放地成功逃脱。
1912年1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届全俄代表会议上当选中央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中央委员会俄罗斯局的工作。同一年,他开始使用斯大林(Сталин)的化名。
1912年4月,他被沙俄警察逮捕并被流放至托木斯克省的纳里姆,一同被流放至这里的还有雅·米·斯维尔德洛夫、亚·彼·斯米尔诺夫等布尔什维克党人。他于7月22日达到流放地,在呆了41天后,即9月1日开始逃离这里。他在秘密警察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沿着鄂毕河和托木河乘汽船到达托木斯克,然后从托木斯克坐火车一路向西,最后通过假护照离开俄罗斯前往瑞士,再那里他见到了列宁。
1912年深秋至1913年春,他在圣彼得堡负责《真理报》的编辑工作。
1913年3月,斯大林再次被捕入狱并被流放到叶尼塞省图鲁汉斯克,在1916年秋末又被转移到阿钦斯克继续流放。
俄国革命战争[编辑]
1917年3月12日,在二月革命爆发后,他回到了彼得格勒,领导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和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的工作。起初,斯大林认为在民主革命尚未完成之际不应该推翻俄国临时政府,但在列宁回国后,他开始支持列宁的主张——《四月提纲》,即“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4月24日至29日,他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俄代表会议,在会上他发言支持列宁的观点,就民族问题作了报告并当选中央委员会委员(得票数第三,仅次于列宁和季诺维也夫)。
1917年6月,他参加了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期间他还组织了反战游行示威活动。
1917年7月至8月,在七月流血事件爆发后,党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斯大林作为代表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中央委员会报告并连任中央委员会委员(得票第四,位居列宁、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之后),负责党的组织和新闻工作。
1917年10月10日,他在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支持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并当选紧急情况下主持政治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同月16日晚,他在中央扩大会议上反对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不赞成武装起义的主张,同时他被选为组织武装起义的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
1917年10月24日至25日[11月6日至7日],他负责组织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工作,从而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俄国临时政府。10月25日[11月7日],他出席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会上就政治问题进行了报告,同一天晚上,他还参加了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该会议决定了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的名称和人选组成。
1917年10月26日[11月8日],在苏俄人民委员会成立后,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1917年11月29日,他与列宁、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组成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主席团,该机构有权在紧急情况下决定所有事项,但所有在斯莫尔尼宫的中央委员会委员都有权投票。
1918年10月8日,当选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在俄国内战期间,斯大林先后担任过多个方面军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指挥过察里津战役。在察里津战役期间,他与伏罗希洛夫的意见一致,反对托洛茨基的军事主张甚至发生冲突,认为来自沙俄军队的军事专家都是不可信的。
1919年3月25日,斯大林在俄共(布)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全会上,当选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组织局委员。同月30日,兼任苏俄国家监察人民委员(次年2月24日更名为苏俄工农检查人民委员,斯大林继续兼任该职,直到1922年4月25日)。
1920年1月10日至8月17日,任西南方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与格·米·叶戈罗夫指挥该方面军参加了苏波战争。
权力斗争[编辑]
1922年4月3日,在俄共(布)第十一届中央全会上,斯大林当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该职务起初仅为主持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的工作,而非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在列宁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后,斯大林为对抗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组成了一个政治联盟。
1922年9月,斯大林表露出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提出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国组成外高加索联邦加入苏联。该提议虽然遭到乌克兰、格鲁吉亚地方的反对,即1922年格鲁吉亚事件,但斯大林在格·康·奥尔忠尼启则、费·埃·捷尔任斯基等人的支持下成功的推行了这个方案。此外,斯大林还帮助奥尔忠尼启则夺得了外高加索和格鲁吉亚党委的领导权。
1922年12月至次年1月,列宁口述了一封《给代表大会的信》,在信中他提出免去斯大林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该由托洛茨基担任。但很快列宁遭遇了第三次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未能出席俄共(布)十二大,也没有将该信在会上公开。这封信被列宁的妻子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保存,直到列宁死后的俄共(布)十三大上才被宣读。斯大林虽然在会上提出辞职,但受反托洛茨基政治斗争的影响,斯大林的辞呈没有被中央委员会同意。
1924年5月,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三驾马车”对托洛茨基发动进攻,指责托洛茨基搞党内宗派活动。在列宁逝世后,三驾马车天然占有党内多数位置,他们很快撤换掉军队中支持托洛茨基的指挥员,批评托洛茨基在军队中的工作。
1925年1月,在中央全会上,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发难,要求开除托洛茨基党籍,斯大林则提出应给托洛茨基一次机会,保留他的党籍以及在党内的职务,但作为平衡则免去了托洛茨基的要职——国防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将其调入经济领域工作。在打倒托洛茨基的过程中,斯大林通过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职调动党内干部职务,将自己的支持者如维·米·莫洛托夫、克·叶·伏罗希洛夫等委任要职,使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担心斯大林的权力日益膨胀,并决定组成反对斯大林的派系。
1925年12月,在联共(布)十四大上,斯大林与季诺维也夫正式决裂,斯大林则与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组成联盟,在会上双方相互指责,称对方违背了列宁的路线。由于斯大林在大会召开前就成功利用总书记一职调动党内人事,使得参加十四大的代表大多为支持斯大林的人,当加米涅夫提出要解除斯大林部分职务时,加米涅夫的发言遭到了现场代表的打断,大会显然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一边倒形势。
1926年4月,在季诺维耶夫在十四大上失败后,托洛茨基加入到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一派,组成“联合反对派”,反对斯大林提出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1926年6月至7月,斯大林对季托联盟发动攻击,在同年的几次中央全会上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赶出了中央政治局。
在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权力斗争中,斯大林尽可能扮演一个“和事佬”的形象,不会亲自下场抨击他的政治对手。在打倒托洛茨基时,则通过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发难,当他们提出开除托洛茨基党籍时,斯大林甚至认为应该保留托洛茨基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当针对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时,斯大林则通过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等人攻击他的政治对手。
工业化、巩固权力与大清洗[编辑]
1927年,苏联出现了粮食采购危机,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继续征粮,推进苏联工业化,布哈林则反对斯大林的主张,认为应该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确保苏联的农业生产。两人由于在工业与农业意见的不同发生了分歧并陷入敌对。次年,布哈林试图秘密联合加米涅夫组成反对派打倒斯大林,但事情很快败露。
1927年12月,斯大林在联共(布)十五大上决定在苏联实行农业生产集团化,清算所有个体农场全部合并为集体农庄。实行集体农庄制是由于苏联在这一年遭遇了粮食采购危机,斯大林等苏联多数领导人认为是由农民为提高粮食价格故意囤积粮食,特别是存在着富农在幕后操纵。次年1月至2月,斯大林亲自前往西伯利亚视察,要求对“富农和投机家”进行严厉打击。斯大林为了强行推进集体农庄制度,将许多不配合该政策的打为“富农”并将他们抓捕,命令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组织农村地区强行迁徙。该政策极大地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萎靡,为苏联在30年代初遭遇大估摸饥荒埋下了伏笔,但由于大批农民为了生存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工厂获得了大量的工人,使苏联工业化得以很快推进。
1928年,在斯大林的批准下,苏联开始了建设1500家工厂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通过出口石油、毛皮和谷物从西方国家购买工业技术设备。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也催生了该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如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城市的人口开始激增。
1929年,斯大林在中央全会上指责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搞“右倾投降主义”并最终罢免了布哈林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总编辑职务。
1933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用时4年又3个月提前完成,其中,生产资料类产业发展迅速,达到了超额增长,但生活资料类产业仅完成了不到一半的指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浮夸风的现象,苏联领导层在一些生产领域制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生产指标,如将生铁的指标定为1000万吨(实际:620万吨),汽车指标为10万辆(实际:2.39万辆)等。
1934年,在联共(布)十七大上,斯大林彻底确立了个人在苏联的绝对领导地位,许多原先反对斯大林的如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卡尔·拉狄克、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等人在大会上公开“承认错误”后重新接纳回党。季诺维耶夫的发言则充满奴性的柔情,加米涅夫则称自己是“政治尸体”,布哈林在大会上称斯大林为“无产阶级力量的元帅”。
1935年,在谢·米·基洛夫遇刺后,斯大林开始在党内、国家机关、军队以及经济部门开展镇压活动。斯大林首先将矛头指向自己原先的政敌,通过三次莫斯科审判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人判处死刑。而在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叶若夫、日丹诺夫、麦赫利斯、马林科夫等人操纵下,肃反被扩大化并演变成大清洗。在恐怖的1937年和1938年,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主导下,许多人被打入“人民公敌”或“反革命分子”后关押进古拉格中,导致1344923人被判刑,其中681692人为死刑。大清洗还波及到红军和红海军的高级指挥员,导致3名苏联元帅、20名一级和二级集团军指挥员、5名一级和二级舰队指挥员、69名军级指挥员、247名师级指挥员遇害,严重削弱了苏联陆海军的战斗力和国防实力。
1937年,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家,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14-15%,使苏联建立了完整且独立的工业体系,失业现象也被极大程度消除。此外,苏联普及了初等教育,在全国开展扫盲工作,使该国在1939年的识字率达到了87.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编辑]
1941年5月6日,他接替维·米·莫洛托夫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担任他的副职。
1941年6月30日,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根据联共(布)中央、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决议,任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次月10日,任最高统帅;19日,兼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由此成为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战争初期,斯大林错误估计了敌我实力对比,强令红军于开战之初发动反攻,使红军精锐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在基辅战役中,斯大林执着于让红军死守基辅,使红军西南方面军在这次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
1941年冬,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斯大林坚持留在莫斯科指挥部队。在11月7日,他出席了在红场上举行的阅兵式。
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身份签署了第227号命令,禁止作战部队未经允许肆意撤退,以巩固红军的军事纪律,阻止混乱的总退却。
1943年,斯大林在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的协助下正确判断了敌我形势,先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击败了德军,使红军获得了战略主动权,苏军转入战略反攻。
1943年11年25日至12月1日,斯大林在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的陪同下飞往伊朗德黑兰,与美英国家领导人举行了二战爆发后以来第一次会议——德黑兰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同美英领导人在克里木举行了雅尔塔会议,这次会议奠定了二战后及冷战的世界秩序。
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同意对潜在的“反苏”民族进行强制迁徙,包括克里木鞑靼人、印古什人、卡尔梅克人、伏尔加德意志人等少数民族被强制迁徙至中亚和西伯利亚,这种政策也严重破坏了苏联的民族团结。
战后时期[编辑]
战后,他拒绝了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约瑟普·铁托提出的“巴尔干联邦”计划,这次事件成为了之后苏南交恶的开端。
1945年8月20日,斯大林为了加快原子弹研究项目,命令设立由拉·帕·贝利亚领导的苏联人民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总局,他甚至在次年1月25日亲自会见了领导原子弹研制工作的伊·瓦·库尔恰托夫院士。
1946年至1947年,苏联在战争结束后因为劳动力、牲畜以及生产设备短缺以及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和乌克兰发生了严重饥荒。
1949年7月至9月,斯大林轻信由苏联国家安全部罗织的证据,导致阿·亚·库兹涅佐夫、尼·阿·沃兹涅先斯基、彼·谢·波普科夫等人在列宁格勒案件中被杀害。
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在哈萨克塞米巴拉金斯克州试爆成功。
1953年3月1日,斯大林在他的别墅中突发脑溢血,3月5日晚21时50分逝世。死后,先被安葬在列宁墓中,列宁墓因此又更名为“列宁斯大林墓”(«Мавзолей В. И. Ленина и И. В. Сталина»)。
1961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根据苏共二十二大的决议,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改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的个别名人墓中。
俄共(布)—联共(布)—苏共第六次代表会议、六大、七大、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当选中央委员,1918年3月全会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1919年3月、1920年4月、1921年3月全会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局委员,1922年4月、1923年4月、1924年6月、1926年1月、1927年12月、1930年7月全会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总书记、中央组织局委员,1934年2月、1939年3月全会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中央组织局委员,1952年10月全会当选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一届、二届、三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一届、二届、三届苏俄最高苏维埃代表,一届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代表,二届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代表,二届、三届哈萨克最高苏维埃代表,二届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代表。[2]
荣誉[编辑]
苏联[编辑]
-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39年12月20日第1号锤子镰刀金星奖章)
- 苏联英雄(1945年6月26日第7931号金星奖章)
- 两枚胜利勋章(1944年7月29日第3号,1945年6月26日第15号)
- 三枚列宁勋章(1939年12月20日第6235号,1945年6月26日第117859号,1949年12月20日第117864号)
- 三枚红旗勋章(1919年11月27日第400号,1930年2月13日第19号,1944年11月3日第1361号)
- 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943年11月6日第112号)
- 工农红军二十周年纪念奖章(1938年)
- 保卫莫斯科奖章(1944年7月20日第1号)
-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1945年5月)
- 战胜日本奖章(1945年10月)
- 纪念莫斯科建城800周年奖章(1947年10月)
- 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红旗勋章(1922年8月18日)
- 图瓦人民共和国的共和国勋章(1943年)
国际[编辑]
- 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2月17日)
- 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军事十字勋章(捷克斯洛伐克,1943年,1945年)
- 苏赫巴托尔勋章(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1949年12月17日)
- 一级白狮勋章(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
- 胜利版一级白狮勋章(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
- 战胜日本奖章(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
- 蒙古人民革命25周年奖章(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
纪念[编辑]
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
- 斯大林诺(1924年4月22日—1961年11月9日,今顿涅茨克)
- 斯大林格勒(1925年4月10日—1961年11月10日,今伏尔加格勒)
- 斯大林纳巴德(1929年10月16日—1961年11月10日,今杜尚别)
- 斯大林斯克(1932年5月5日—1961年11月5日,今新库兹涅茨克)
- 斯大林诺戈斯克(1933年12月27日—1961年11月,今新莫斯科斯克)
- 斯大林利(1934年3月17日—1961年11月24日,今茨欣瓦利)
- 斯大林(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2月20日—1956年10月20日,今瓦尔纳)
- 奥拉舒尔-斯大林(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9月8日—1960年12月24日,今布拉索夫)
- 斯大林瓦罗什(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52年4月4日—1961年11月26日,今多瑙新城)
- 斯大林格鲁德(波兰人民共和国,1953年3月7日—1956年12月10日,今卡托维兹)
- 斯大林施塔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3年5月7日—1961年11月13日,今艾森许滕施塔特)
- 斯大林城(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51年7月10日—1991年1月5日,今库乔韦)
以“斯大林”命名或印有斯大林肖像的奖项:
参考[编辑]
- ↑ Сталин, 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 Википедия
- ↑ Герой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Гер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Труда Сталин 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 Герои страны
相关内容[编辑]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一书记) | |
---|---|
斯大林 → 赫鲁晓夫 → 勃列日涅夫 → 安德罗波夫 → 契尔年科 → 戈尔巴乔夫 |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
---|
斯大林 → 马林科夫 → 布尔加宁 → 赫鲁晓夫 → 柯西金 → 吉洪诺夫 → 雷日科夫 |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
---|
列宁 → 李可夫 → 莫洛托夫 → 斯大林 |
苏联国防(武装力量)部长 |
---|
斯大林 → 布尔加宁 → 朱可夫 → 马利诺夫斯基 → 格列奇科 → 乌斯季诺夫 → 索科洛夫 → 亚佐夫 → 沙波什尼科夫 |
苏联国防(陆海军)人民委员 |
---|
波德沃伊斯基 → 托洛茨基 → 伏龙芝 → 伏罗希洛夫 → 铁木辛哥 → 斯大林 |
苏联元帅 |
---|
伏罗希洛夫 图哈切夫斯基 布琼尼 叶戈罗夫 布柳赫尔 铁木辛哥 库利克 沙波什尼科夫 朱可夫 华西列夫斯基 斯大林 科涅夫 戈沃罗夫 罗科索夫斯基 马利诺夫斯基 托尔布欣 梅列茨科夫 贝利亚1 索科洛夫斯基 布尔加宁2 巴格拉米扬 比留佐夫 格列奇科 叶廖缅科 莫斯卡连科 崔可夫 扎哈罗夫 戈利科夫 克雷洛夫 雅库鲍夫斯基 巴季茨基 科舍沃伊 勃列日涅夫 乌斯季诺夫 库利科夫 奥加尔科夫 索科洛夫 阿赫罗梅耶夫 库尔科特金 彼得罗夫 亚佐夫 |
1. 贝利亚于1953年被褫夺军衔;2. 布尔加宁于1958年被降为上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