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来自阅兵百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旗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缩写 DDR),简称民主德国民德东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东部成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于1990年10月3日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消亡。民主德国高度依赖于苏联,采取了与苏联一致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华沙条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员国。

历史[编辑]

1948年3月至4月,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的第五次会议破裂后,等六国在伦敦举行秘密会议,决定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并让其参加马歇尔计划体系。次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合并后的西占区正式成立。[1]

1949年10月7日,在美国分裂德国的意图明显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占区正式成立。[1]在该月举行的人民议会联邦议会上,威廉·皮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奥托·格罗提渥当选为部长会议主席。[2]在建国后,民主德国完全依照苏联建立了政治和计划经济模式,国家的任何重大决策都是在与苏联协商后做出的,并根据苏联首肯实施了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3]此时,民主德国党和政府积极争取国家统一的行动,提议谈判统一。[4]

1953年6月17日,由于民主德国经济困难以及不满政府减少工资、增加工作时间的政策,东柏林爆发了工人罢工和示威游行。该事件最终出动苏军正规部队和人民警察才得以平息,造成至少4名人民警察、2名无关群众和19名示威者死亡,数百人受伤。[5]

1961年8月13日,为阻止大量东德人逃往西方,经过周密部署的边防军工人阶级战斗队迅速在东西柏林间布置了铁丝网屏障,截断了穿越东西柏林间的地铁,并最终构筑了钢筋水泥材质的柏林墙[6]

1963年1月,由于七年计划的失败,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决定实施经济改革,采用了“用中央计划与经济杠杆结合”的经济模式,引入了一些市场经济因素,使民主德国的经济出现了好转。但是由于50年代人口大量流失,劳动力缺乏也成为遏制民主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

1971年5月,埃里希·昂纳克接替瓦尔特·乌布利希担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第一书记。[7]同年7月,德国统一社会党六大对东德的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昂纳克在会上提出德国正在形成社会主义民族和资产阶级民族的“两个民族论”,并开始极力消除德国的民族意识,推行民族分离主义政策。[8]

1989年,由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新思维”和“公开化”引发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局动荡和剧变,而东德则在下半年出现了一系列反政府示威游行,大批居民通过匈牙利出逃西德。10月18日,面临动荡不断的政局和戈尔巴乔夫的施压,昂纳克在中央全会上辞职。11月9日,迫于巨大的游行浪潮,东德政府决定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12月初,人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删去了关于工人阶级及其马列主义政党领导国家的内容,而昂纳克等前领导人遭清算,统一社会党政治局集体辞职,国家领导机构连续变调。[9]

1990年3月,根据东德政府与各反对派组织在1月圆桌会议商定的方式,东德议会进行了首次多党派自由选举,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占得多数议席并建立新的联合政府。10月3日,前东德地区加入西德,两德统一[9]

参考[编辑]

  1. 1.0 1.1 姜耀莲. 战后苏联关于德国统一与对德和约的主张. 苏联东欧问题, 1984, (05):37-41+59
  2. 德民主共和国临时人民议会、临时参议院举行联席会 皮克当选共和国总统 总理格罗提渥已组成内阁. 人民日报, 1949年10月13日第3版
  3. 3.0 3.1 王涌. 民主德国经济失败原因探析. 学术界, 2017, (08):220-228+327-328
  4. 吴友法, 邓红英. 从主张德国统一到寻求民族分离——1949~1974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政策的演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5):107-112
  5. 冈特·霍尔茨魏西希, 高德平. 东德“六·一七”事件始末. 苏联东欧问题, 1982, (01):56-58
  6. 李向前. 柏林墙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 中共党史研究, 2009, (01):102-109
  7. 白靖宸. 民主德国党政领导人埃利希·昂纳克.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87, (10):62-65
  8. 邓红英, 吴友法. 论昂纳克时期民主德国的民族分离主义政策.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 (05):606-611
  9. 9.0 9.1 王军, 田伏虎. 前东德统一社会党失去政权的原因探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6):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