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
苏联版 | |
上级 | 三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 |
下级 | 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
俄罗斯联邦版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1][2](О́рден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2年7月29日设立的勋章,以表彰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组织和指挥作战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红军指挥员。与它同一批设立的勋章还有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
俄罗斯联邦于2010年9月7日重新设立了该勋章并重新设计该勋章的样式,规定了它的授予条例。
历史[编辑]
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就设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它会授予给有战功的军人和平民,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所有沙俄时期的勋章都被废除。
1942年,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斯大林宣布苏沃洛夫、库图佐夫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的英雄,同时,还以他们的名字设立的勋章,以表彰有功的红军指挥员。
勋章图案是由伊戈尔·谢尔盖耶维奇·捷利亚特尼科夫绘制的,由于没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身前画像,所以捷利亚特尼科夫根据尼·康·切尔卡索夫在电影中所扮演的形象绘制了勋章上的半身像,该草案于1942年7月20日通过。
最初的条例规定,该勋章授予给排级到团级指战员。
194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修改了该勋章的授予条例,使该勋章可以授予给旅级、师级干部。
1992年3月20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发布第2557-I号决议,将该勋章保留在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励体系中,但在2010年以前,俄罗斯没有授予过一枚该勋章。
2010年9月7日,俄罗斯联邦总统签署第1099号总统令,修改了俄罗斯联邦国家级奖项体系,对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的图案、授予条例进行了修改,勋章图案恢复到了沙俄时期的样式。
授予条例[编辑]
苏联[编辑]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授予给在卫国战争中为祖国而战、表现英勇无畏以及确保部队成功完成作战任务的红军指挥员。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的授予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法令决定。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授予给师、旅、团、营、连和排的指挥员。
该勋章佩戴在胸部右侧,位于三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之后。
俄罗斯联邦[编辑]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可授予给俄罗斯联邦公民,表彰他们在国家建设、提升俄罗斯国际威望、强化国防、促进经济、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医疗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表现,同时也可以表彰在经济、科研、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
被授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的俄罗斯联邦公民必须在之前被授予过其它的俄罗斯联邦勋章,此外,还担任过至少20年的公共职务。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可以授予给外国杰出的政治界、经济届人物,以表彰他们与俄罗斯发展多边合作和帮助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佩戴在胸前左侧,在其他俄罗斯联邦勋章之前,在四级圣殉道者大凯瑟琳勋章之后。
勋章样式[编辑]
苏联[编辑]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主要由一颗覆盖着红宝石色珐琅的凸状五角星制成,底部是一个十角星,上面由发射的光线。红五角星有镀金边框,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盾牌,上面刻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浮雕像,浮雕像周围环绕着文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盾牌外侧是镀金的月桂花环,花环下端有一个小盾牌,盾牌上有一个镀金的镰刀锤子图像。盾牌背后是两个交叉放置的镀金斧头,勋章底部有镀金的剑、矛、弓箭和箭袋。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主要由银制成,银含量为37.056±1.387克,勋章总重40.8±1.7克。
勋章的最大直径为50毫米。
勋章绶带宽24毫米,主体是丝绸云纹蓝色,中间有宽度为5毫米的红色条纹。
俄罗斯联邦[编辑]
该勋章是镀金的十字章,上面覆盖着红宝石珐琅,十字中心位置细、两端位置粗。相邻十字架两端有一支金色双头鹰的图案,即俄罗斯联邦国徽的主要元素。
十字中心有一个圆形凸起,上面的图案是骑着白马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由彩色珐琅制成。
十字章最大直径为40毫米。
勋章的绶带宽24毫米,主体为红色,中间位置有一条宽1.5毫米的黄色条纹。
授予情况[编辑]
1942年11月5日,第1号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颁发给第154海军步兵旅的一个营长伊万·纳扎罗维奇·鲁班中尉,他在顿河沿岸的战斗中,指挥一个营歼灭了200名德军并摧毁了7辆坦克。
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一共有4.2万枚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被颁发,有3人三次荣膺该勋章,大约100人两次荣获该勋章,陆海军的1470多支部队被授予该勋章,此外,还有13外外国士兵被授予该勋章。
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苏联向部分参加军事行动的军官和士兵授予了该勋章。
参考[编辑]
- ↑ Орден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 (СССР) — Википедия
- ↑ Орден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 (Россия) — Википед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