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

来自阅兵百科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Я́сско-Кишинёв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伟大卫国战争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三方面军黑海舰队多瑙河区舰队的协同下,在1944年8月20日至29日间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此次战役最终歼灭在雅西基什尼奥夫一带的德军部队,从而解放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集团创造条件。[1]

战役背景和双方部署[编辑]

在战役开始前,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司令员为罗·雅·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司令员为费·伊·托尔布欣大将)正位于克拉斯诺伊利斯克帕什卡尼雅西德涅斯特河一线,对正面的德军集团形成包围之势。在蒂拉斯波尔南面的基茨坎一带,红军固守着位于德涅斯特河右岸的基茨坎登陆场。[1]

鸟克兰第二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正面是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为(司令为约翰内斯·弗里斯纳大将),辖德军第8集团军第6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及德军第17军,总兵力为90万人,装备有76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0余辆坦克和突击火炮,由德军第4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的810架飞机为其实施航空支援。轴心国军队利用山地和众多河流构建了完备的工事体系,形成了纵深梯次的多道防线,其防线还涵盖了普鲁特河锡雷特河。德军南乌克兰集团群最有战斗力的是第6集团军,部署在集团军群中央地带,即基什尼奥夫一线,在其两侧防御的战斗力相对较弱的罗马尼亚军队。[1]

苏联红军统帅部计划利用战线的有利地形和敌军两翼集团相对薄弱的情况制定战役。根据战役计划,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应分别从北面和东面实施进攻,在两个相距较远的地段(雅西西北面和宾杰里南面)突破敌军防线,随后继续向胡希瓦斯卢伊弗尔丘一带展开进攻,从而围歼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主力部队,此后向罗马尼亚境内推进。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第27集团军第52集团军第53集团军第6坦克集团军作为进攻主力,从雅西西北面向瓦斯卢伊—弗尔丘方向实施进攻,切断敌军雅西—基什尼奥夫集团的西退之路,并由近卫第7集团军和骑兵机械化集群沿锡雷特河进行辅助进攻,保障主力部队右翼。在合围雅西—基什尼奥夫集团后,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主力部队应向福克沙尼进攻,从而构成包围圈的外侧防线,并以方面军左翼部队参与构成包围圈的内侧防线,会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歼灭被围敌军部队。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第57集团军第37集团军第46集团军右翼部队从基茨坎登陆场向胡希方向组织进攻,另以第46集团军一部与多瑙河区舰队协同,经德涅斯特湾向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一带发动进攻。由谢·格·戈尔什科夫海军少将指挥的多瑙河区舰队应在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西北部和南部实施登陆,策应乌克兰第三方而军强渡多瑙河,保障红军船只舰艇在河上通行无阻。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完成合围敌军雅西—基什尼奥夫集团后,应继续向列尼伊兹梅尔方向展开攻势,抢占普鲁特河与多瑙河的有利地形。第5航空集团军第17航空集团军在战役期间支援地面部队行动,而黑海舰队(司令员为菲·谢·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的任务是为在沿海地区进攻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侧翼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同时封锁敌军海上交通线,并对敌军海军基地实施火力打击。整个战役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谢·康·铁木辛哥负责协调。[1]

红军为此次战役投入了125万兵力,配备有1.6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8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架飞机(含海军航空兵),另外还有一个罗马尼亚志愿步兵师参战。红军在各主要进攻方向集中了67—72%的步兵,61%的炮兵、85%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和几乎全部航空兵,从而在突破地带形成了极大的局部优势,其人员比为4:1至8:1,炮兵为6:1至11:1,坦克和自行火炮为6:1。在进攻正面,红军的炮兵密度便达到了每公里240—280门火炮和迫击炮。[1]

战役进程[编辑]

8月20日,两个方面军在经过强大的炮火打击后展开攻势,乌克兰第三方面军派出了航空兵进行火力支援。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在战役第一天便突破敌军防线,向其纵深推进16公里,而第6坦克集团军在中午就从第27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进入战场,其所属各部已推进至马雷岭一带的敌军防线。与此同时,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进攻也十分顺利,第37集团军第46集团军在一天之内便突破敌军主要防御阵地,并纵深推进12公里,甚至部分地区楔入其第二道防线。[1]

8月21日,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向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突破口调来12个师,其中包括2个装甲师,企图以反突击的方式阻止进攻。但是,第18坦克军第52集团军的进攻阵地进入战场,而近卫第7集团军和骑兵机械化集群在侧面进入交战,从而打破了德军的反攻计划。在战役第二天,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突破了敌军第三道防线,向其纵深推进约40公里,攻克了雅西特尔古-弗鲁莫斯两座城市。同时,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也在这一天突破敌军防线,同进入战场的第7机械化军近卫第4机械化军纵深推进约30公里,切断了德军第6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之间的联系。在进攻前两天,两个方面军的航空兵出动了约6350架次,给地面部队提供了很大的支援。此后,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第18坦克军对合围圈内的德军发动进攻,并在23日推进至胡希附近,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第7机械化军和近卫第4机械化军则推进至列乌舍内—莱奥瓦一带的普鲁特河渡口,并最终完成对德军基什尼奥夫集团(共18个师)的战役合围。同日,早已在多瑙河区舰队协助下强渡德涅斯特湾的第46集团军,并在协同区舰队合围了罗马尼亚第3集闭军。[1]

8月23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下,该国爆发了反法西斯武装起义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随即解散了罗马尼亚法西斯内阁。当天,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便停止抵抗。24日,第5突击集团军解放了摩尔达维亚首都基什尼奥夫。此时,红军已完成了该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完成了对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主力部队的合围。[1]

在战役第二阶段,红军统帅部总共拨出34个师歼灭被围的德军集团,而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主要兵力(50多个师,含第6坦克集团军),负责在包围圈外侧继续向罗马尼亚腹地展开进攻。[1]

8月27日,被围的德军集团在普鲁特河以东被全部歼灭,而向北特兰西瓦尼亚—福克沙尼一带扩展战果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也在当天解放了福克沙尼。29日,一些渡过普鲁特河的德军部队则在胡希西南面被消灭,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也在这一天推进至普洛耶什蒂附近。同时,乌克兰第三方面军沿多瑙河两岸向南进攻,切断了德军溃退部队向布加勒斯特撤退的道路。30日,红军已解放了图尔恰加拉茨康斯坦察苏利纳等多座城市。[1]

战役结果[编辑]

苏联红军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完全击败了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消灭德军22个师,解放了摩尔达维亚并深推至罗马尼亚境内。此次战役也促使罗马尼亚爆发了反法西斯武装起义,使罗马尼亚于8月24日退出轴心国并对纳粹德国宣战。由于失去了罗马尼亚的帮助,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翼的防御由此崩溃,改变了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政治形势。战役之后,工农红军和红海军的126支部队因战功而被授予“基什尼奥夫”、“雅西”、“伊兹梅尔”、“勒姆尼库”、“康斯坦察”等荣誉称号。[1]

参考[编辑]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1117-1119页

相关内容[编辑]

胜利旗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1942年7月-1943年6月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1943年7月-1944年5月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米乌斯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 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敖德萨 克里木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白俄罗斯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里加) 贝尔格莱德 德布勒森 布达佩斯
1945年1月-1945年5月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华沙—波兹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