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坎德尔·叶夫兰皮耶维奇·奇比索夫

尼坎德尔·叶夫兰皮耶维奇·奇比索夫[1](Ни́кандр Евла́мпиевич Чи́бисов,1892年10月24日[11月5日]—1958年9月20日),苏联高级将领,俄罗斯族,顿河州罗曼诺夫斯卡亚人,1914年10月入伍,1918年2月加入红军,1939年加入联共(布),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苏联英雄(1943年),上将军衔。
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老兵和苏芬战争、伟大卫国战争中的红军高级将领,担任过多支集团军司令员和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
生平[编辑]
1892年10月24日[11月5日],尼坎德尔·叶夫兰皮耶维奇·奇比索夫生于顿河州罗曼诺夫斯卡亚村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曾就读于神学校,后在克莱茨卡亚村的粮食仓库当经理。
1914年10月,应征进入沙俄陆军服役,并在近卫猎兵团训练队受训,后继续在彼得宫城尉官学校学习。
1915年7月,随线列近卫猎兵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任初级军官、连长、参谋长等职务。
1917年初,因炮击受重伤,伤愈后担任过第2近卫营和第3近卫营的营长,参加了在卢茨克附近的战斗。
1918年2月,在德军发动攻势后,他在卢茨克被德军俘虏,但很快就逃出德军的战俘营并到达彼得格勒。同月,参加工农红军,任彼得宫城第7营的排长,在卡累利阿地峡的凯姆一带与芬兰白卫武装交战。
1918年8月,任第7集团军第9步兵团的连长。同年11月,任第166步兵团营长,参加了抗击尤登尼奇白军和保卫纳尔瓦的战斗。
1918年12月,任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第10步兵师第30步兵旅副参谋长。
1919年4月,任第86步兵团团长,指挥该部在普斯科夫方向抵抗白军的进攻,之后又参加了苏波战争。
1921年初,他参加了平息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农民暴动的作战行动。
1921年11月,任驻普斯科夫特务部队第一处副处长、作战处处长、第一副参谋长。
1924年11月,任第1步兵军作战处处长。
1926年2月,任第16步兵师参谋长。
1927年1月,任第16步兵师副参谋长。
1930年8月,重新担任第16步兵师参谋长。
1935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1936年11月,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部第2处处长。
1937年8月,任乌拉尔军区第85步兵师师长。
1938年6月15日,任列宁格勒军区参谋长。在苏芬战争爆发后,任西北方面军第7集团军参谋长。
1940年7月,任列宁格勒军区副司令员。
1941年1月,任敖德萨军区副司令员。
1941年6月,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敖德萨军区所属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奇比索夫由此担任敖德萨军区司令员,负责组编部队和动员。
1941年7月15日至27日,代理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员。同月底,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副司令员,其间还兼任该方面军作战集群司令员。
1942年7月7日,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同月13日,再次担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副司令员。
1942年8月,任布良斯克方面军第38集团军司令员。此后,他指挥该部在沃罗涅日附近进行防御作战。
1943年1月至3月,指挥第38集团军参加了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和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同年7月,又指挥部队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防御阶段的作战,在奥博扬和普罗霍罗夫卡方向击退了德军的进攻。在红军转入反攻,率部又先后参加了第聂伯河战役,解放了苏梅、罗姆内、普里卢基等城市,并于9月底从基辅以北越过第聂伯河,建立了柳捷日登陆场。
1943年11月21日,任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军司令员,率部解放了戈罗多克和维捷布斯克。
1944年4月1日,任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第1突击集团军司令员。
1944年5月22日,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
1949年3月,任苏联援军志愿者协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10月,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
1954年5月,转入预备役。
1959年9月20日,在明斯克逝世,葬于明斯克军人公墓。
军衔[编辑]
荣誉[编辑]
苏联
- 苏联英雄(1943年10月29日)
- 三枚列宁勋章(1940年3月21日,1943年10月29日,1945年2月21日)
- 三枚红旗勋章(1938年2月22日,1944年11月3日,1948年6月24日)
- 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943年2月8日)
- 工农红军二十周年纪念奖章
- 保卫敖德萨奖章
-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
- 苏维埃陆海军30周年纪念奖章
- 苏联武装力量40周年纪念奖章
- 纪念莫斯科建城800周年奖章
沙俄
参考[编辑]
- ↑ Чибисов, Никандр Евлампиевич. Википед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