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英勇奖章”的版本间的差异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公共教育”为“国民教育”) 标签:移动网页编辑 移动版编辑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23行: | 第23行: | ||
==奖章条例== | ==奖章条例== | ||
− | + | “劳动英勇”奖章旨在表彰英勇且无私劳动的个人,该奖章可授予给工人、集体农庄员、国民经济专家、科学、文化、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工作者和其他苏联公民,同样可以颁授给外国公民。 | |
“劳动英勇”奖章颁授给: | “劳动英勇”奖章颁授给: | ||
* 通过无私的创造性劳动,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计划目标与社会主义义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产品质量的; | * 通过无私的创造性劳动,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计划目标与社会主义义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产品质量的; | ||
* 有效利用和开发先进技术,设计新式发明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 | * 有效利用和开发先进技术,设计新式发明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 | ||
− | * | + | * 在科学、文化、文学、艺术、国民教育、医疗保健、贸易、公共餐饮、住房与公共服务、人口消费服务以及其他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 |
* 在共产主义教育和青年职业培训方面开展有效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栋梁之材的; | * 在共产主义教育和青年职业培训方面开展有效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栋梁之材的; | ||
* 在体育文化与竞技领域取得成绩的。 | * 在体育文化与竞技领域取得成绩的。 | ||
第44行: | 第44行: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
− | == | + | ==相关内容== |
{{苏联国家级奖项}} | {{苏联国家级奖项}} | ||
[[分类:苏联奖章]] | [[分类:苏联奖章]] |
2024年2月8日 (四) 01:57的最新版本
上级 | 纳希莫夫奖章 |
下级 | 劳动杰出奖章 |
“劳动英勇”奖章[1](Медаль «За трудовую доблесть»)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设立于1938年12月27日的奖章,是苏联首批设立的奖章之一,该奖章的条例先后在1943年6月19日、1947年12月16日和1980年3月28日进行了三次修改,总共有182.51万人获得该奖章,奖章设计者是伊·伊·杜巴索夫。
历史[编辑]
1938年12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法令设立“劳动英勇”奖章。次年1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第一次授予了该奖章,获奖者是为强化工农红军武装、设计与发展新式武器装备的22名来自加里宁第8工厂工人。两天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又向成功开发煤炭地下气化方法的14位科研工作者授予了该奖章。
截至1941年,约有8000人因在工农业生产中表现出色被授予“劳动英勇”奖章。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又有大约5万获得该奖章。
1943年6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了法令,规定了“劳动英勇”奖章的佩戴规则和绶带图案。
截至1995年1月1日,共有182.51万人次获得“劳动英勇”奖章。
奖章条例[编辑]
“劳动英勇”奖章旨在表彰英勇且无私劳动的个人,该奖章可授予给工人、集体农庄员、国民经济专家、科学、文化、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工作者和其他苏联公民,同样可以颁授给外国公民。
“劳动英勇”奖章颁授给:
- 通过无私的创造性劳动,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计划目标与社会主义义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产品质量的;
- 有效利用和开发先进技术,设计新式发明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
- 在科学、文化、文学、艺术、国民教育、医疗保健、贸易、公共餐饮、住房与公共服务、人口消费服务以及其他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
- 在共产主义教育和青年职业培训方面开展有效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栋梁之材的;
- 在体育文化与竞技领域取得成绩的。
“劳动英勇”奖章应佩戴在胸前左侧,在有其他苏联奖章的情况下,应位于纳希莫夫奖章之后。
奖章样式[编辑]
“劳动英勇”奖章为直径为34毫米的圆形奖章,但1945年版的奖章直径为35毫米。奖章正面的上方有一颗红宝石珐琅制成的五角星,五角星中间有银色的锤子镰刀,五角星向四周散发着光芒。五角星下方刻有两行文字——“致英勇劳动”(«ЗА ТРУДОВУЮ ДОБЛЕСТЬ»),文字上覆盖着红宝石色珐琅,底部则刻有“苏联”(«СССР»)字样,文字高度为3.3毫米。奖章背面刻有“在苏联工作是一种荣幸”(«ТРУД В СССР — ДЕЛО ЧЕСТИ»),文字高度为2.5毫米。
奖章由925纯银制成,奖章银含量为21克,奖章总重量为22.855±1.42克。
奖章的绶带为宽24毫米的丁香色绶带,边缘有两条2毫米宽的红色条纹。
参考[编辑]
- ↑ Медаль «За трудовую доблесть» — Википед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