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宾斯克
![]() |
雷宾斯克[1](Ры́бинск)是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的第二大城市,距离雅罗斯拉夫尔有82公里,位于伏尔加河、舍克斯纳河与切尔穆卡河的交汇处,城市居民总数为182383人(2021年)。这座城市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乌斯季-谢克斯纳(Усть-Шексна),曾坐落于今天雷宾斯克的伏尔加河对岸。在沙俄时期,这里是俄国最大的粮食交易中心,是重要的水运中转中心,拥有“驳船之都”(«столицей бурлаков»)的美称。
历史[编辑]
1071年,在舍克斯纳河与伏尔加河的交汇处,一个名为乌斯季-谢克斯纳(Усть-Шексна)的定居点首次出现在文献中,该定居点是罗斯托夫大公国在伏尔加河上的一个重要贸易中转站。
1238年,在蒙古人西征时期,乌斯季-谢克斯纳遭到严重焚毁。
1493年11月,在乌格利奇的安德烈王公去世后,伊凡三世获得了乌斯季-谢克斯纳,并由此成为莫斯科大公国的一部分。
1504年,该地也被称作雷比纳亚-斯洛博达(Рыбная слобода),该地以盛产鱼类,渔业发达而出名。
在十七世纪,雷比纳亚-斯洛博达出现了第一批石制建筑,包括一所基于雅罗斯拉夫尔建筑风格的教堂。在俄国迁都圣彼得堡后,通往波罗的海的贸易量剧增,雷比纳亚-斯洛博达得益于地理优势,处在圣彼得堡通往里海和西伯利亚的十字路口,从而使该地的贸易量迅速增加。
1777年,该地升格为城市并被命名为雷宾斯克(Ры́бинск),为雅罗斯拉夫尔省的县城之一。此时,雷宾斯克拥有一家亚麻厂、一家玻璃厂。
1842年,俄国的第三家谷物交易所在雷宾斯克运营。
1863年,雷宾斯克沿舍克斯纳河的铁路线修通。
1870年,该市通往博洛戈耶的铁路建成通车。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许多工厂在这座城市兴建,包括铸铁厂、啤酒厂、印刷厂、油库等。
在二十世纪初,雷宾斯克的居民数达到了2.5万人,该市沿河有许多码头,并拥有发电站、供水系统和街道照明。在一战爆发后,一些企业被疏散到雷宾斯克,从而形成了后来的雷宾斯克印刷机械厂、三角旗造船厂等企业。
1916年,俄国雷诺汽车厂开始在雷宾斯克建厂。
1918年3月2日,苏维埃政权在雷宾斯克建立。
1921年至1923年,该市成为雷宾斯克省的省会。
1929年,该市成为伊万诺沃工业州的一部分。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雷宾斯克在旧的雷诺工厂基础上建成了该市最大的发动机厂,主要生产飞机发动机。
1936年,雷宾斯克最终划归给雅罗斯拉夫尔州。同一年,雷宾斯克水电站开工建设。水电站的建设导致舍克斯纳河与莫洛加河水位上涨,形成了雷宾斯克水库,致使莫洛加市被淹没,而该市大部分居民被重新安置到雷宾斯克。雷宾斯克水电站于伟大卫国战争前夕开始蓄水发电,并在战争期间为莫斯科提供了大量电力。
1941年至1942年,德国空军曾多次尝试破坏雷宾斯克水电站,但其预谋被驻雷宾斯克的航空兵中队所粉碎,德军在此地损失了约50架轰炸机,仅有2枚炸弹命中大坝附近的区域。
1946年9月13日,为纪念已故的党政领导人亚·谢·谢尔巴科夫,该市更名为谢尔巴科夫(Щербаков)。
战后,该市建成了雷宾斯克仪器制造厂、雷宾斯克电缆厂、岩浆机电厂、棱镜大型光学设备厂、雷宾斯克木工机械厂等大型企业,成为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
1957年10月,由于谢尔巴科夫在去斯大林化中受到波及,该市又改名回雷宾斯克。
1963年,一座横跨伏尔加河的公路桥在雷宾斯克建成通车。
1976年,该市开通了无轨电车线路。
1984年2月23日,为纪念已故苏共中央总书记尤·弗·安德罗波夫,雷宾斯克又更名为安德罗波夫(Андропов)。
1989年,雷宾斯克恢复为现名。在巅峰时期,雷宾斯克的人口数超过了25万。
在苏联解体后,199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雷宾斯克的许多家军工企业停产倒闭,城市人口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