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

来自阅兵百科
塔林市旗
塔林市徽
列宁勋章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塔林[1]Tallinn),旧称雷瓦尔(丹麦语:Reval)或列韦利(俄语:Ревель),是爱沙尼亚的首都,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沿岸,毗邻塔林湾,城区面积为159.31平方公里,城市居民数为453033人(2019年,占该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座城市也是爱沙尼亚最大的城市和哈尔尤县的首府。塔林老城形成于十四世纪,由主教座堂山、下城区及其城防体系组成,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港口城市之一,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历史[编辑]

塔林

1219年,在北方十字军东征期间,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二世占领了今天的塔林,并在此地建立了主教座堂山防御工事和木制教堂。此后,该地出现了与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通商的贸易场所。

1265年,作为丹麦国王副摄政的玛格丽特·桑博尔王后下令在塔林建造城墙。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越来越多的石制和木制建筑在塔林出现,并形成整齐的街区排布,下城区的建筑甚至扩张到城墙外。

1343年,在圣乔治之夜起义爆发后,利沃尼亚骑士团趁机出兵控制了塔林。最终,丹麦国王只能以4吨白银的价格贱卖这座城市给利沃尼亚骑士团。

1346年,塔林成为汉萨同盟的城市之一,并在西欧与诺夫哥罗德之间的过境贸易中活跃。塔林在波罗的海东岸的贸易和政治地位也因1361年维斯比丹麦摧毁而进一步加强。

在十六世纪中叶,约有7000—8000人居住在塔林。在该世纪下半叶,由于汉萨同盟的衰落、塔林与吕贝克间的关系紧张以及战火侵袭,塔林的贸易状况日益下滑。

1561年6月,在利沃尼亚战争中,统治着塔林的利沃尼亚骑士团决定效忠于瑞典国王,该市由此成为瑞典王国的一部分。

1569年7月,在北方七年战争中,丹麦和吕贝克联合舰队对塔林湾进行了长达13天的炮击,摧毁了塔林港口,另有30艘货船被抢走。次年,塔林两次遭俄国军队围城,该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被洗劫一空,皮里塔修道院被焚毁。

1710年8月15日,塔林在大北方战争中再次遭到俄军围攻,致使该市大部分驻军和居民死于瘟疫和饥饿。次月29日,在经过45天围城后,塔林驻军向俄军投降。

1721年,根据《尼斯塔德和约》,瑞典正式将塔林及其他地区割让给俄罗斯帝国。此时,俄国已将塔林纳入列韦利省管辖。

1783年,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塔林继续为列韦利行省的首府,该市的学校也开始明确推行俄语教学。

1796年,在俄皇保罗一世登基后,塔林成为爱沙尼亚省的省会。

1825年至1858年,塔林因作为俄国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而被限制建筑活动。

在十九世纪,里加出现了大量工矿企业,包括弗朗兹·克鲁尔机械制造厂路德工厂沃尔塔工厂、塔林纸浆厂、塔林发动机厂等。

1870年代,波罗的海铁路将波罗的斯基港纳尔瓦加特契纳与俄国首都圣彼得堡连接起来,而经过塔林的铁路最终延伸至塔林港。与此同时,塔林港吞吐量位居俄国第四,仅次于[彼得堡、里加敖德萨

在二十世纪初,俄国海军为了扩大在波罗的海的造船规模,在塔林新建了贝克尔造船厂、俄国-波罗的海造成与机械厂和诺布尔斯纳造船厂等。

1918年2月25日,在德军占领塔林后,《爱沙尼亚独立宣言》正式公布并宣告爱沙尼亚共和国成立。

1940年7月21日,在苏联出兵爱沙尼亚后,塔林成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

1941年8月28日,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占领了塔林。

1944年3月9日至10日晚,塔林遭到战争期间最严重的轰炸,约1400栋房屋被毁,3000多栋房屋受损,463人死亡,649人受伤。

1944年9月22日,在塔林中,苏联红军从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塔林。

1980年,奥运会帆船项目比赛在塔林举行。

1984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为表彰该市劳动人民在卫国战争期间反抗纳粹侵略者的英勇顽强表现,向该市授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1991年,在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后,塔林再次成为独立后的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

参考[编辑]

  1. Tallinn. Vikipe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