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10月9日特别条目

来自阅兵百科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2023年10月7日 (六) 01:54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120px|无框|右|尼·伊·布哈林<small>'''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尼·伊·布哈林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年9月27日[10月9日]—1938年3月15日),苏联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俄罗斯族,莫斯科省莫斯科人,1905年参加革命工作,1906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帝国莫斯科大学法学系资格,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在1905年俄国革命时期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在莫斯科积极组织学生和工人运动,多次遭到沙俄军警逮捕并遭到流放。在从流放地逃脱后,他流亡奥匈帝国并见到了列宁,并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前往瑞士,后又前往瑞典挪威等国,参与了左翼报刊的编辑工作。在二月革命后,他回到俄国,参加在莫斯科的革命活动。在十月革命后,他参与了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工作,担任《真理报》总编辑,然而在布列斯特和谈中,他坚决反对与德奥等国签订合约。1919年3月,当选为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此后,他出版了《世界经济与帝国主义》《共产主义ABC》《过渡时期经济》等经济学著作,支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24年6月,当选为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26年12月,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主持共产国际的常务工作。在党内斗争中,他起初联手斯大林打倒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后来因与斯大林在经济路线的分歧而与其决裂,最终被后者打倒,并在1929年被先后免去《真理报》总编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务。之后,改任苏联最高国民经济会议主席团委员、《消息报》总编辑等职务。在基洛夫遇刺后,布哈林受牵连遭到逮捕,并在第三次莫斯科审判中判处死刑并遭杀害。1988年,他被平反并恢复党籍和一切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