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的版本间的差异
阿道夫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历史) |
阿道夫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七届) |
||
第49行: | 第49行: | ||
(1918年3月8日—1919年3月25日) | (1918年3月8日—1919年3月25日) | ||
+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
*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9年3月16日病逝 | *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9年3月16日病逝 |
2022年8月18日 (四) 09:13的版本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1](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бюро́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缩写 Политбюро ЦК),在1952年至1966年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团(Президиум ЦК),是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在苏共中央全会闭会期间领导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是苏联党和国家实际的最高领导机关。
目录
历史
1917年10月10[23]日,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成立了一个负责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中央委员会政治局(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бюро (Политбюро) ЦК РСДРП(б)),该政治局由列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索科利尼科夫和布勃诺夫等7人组成。
1917年11月29日[12月12日],该政治局改组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局(Бюро ЦК РСДРП(б)),但仍不是一个常设机关,该主席团由列宁、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托洛茨基组成。
俄共(布)七大结束后,产生了由列宁、斯维尔德洛夫、索科利尼科夫、斯大林、托洛茨基的中央局,负责在中央全会召开前决策紧急事务。索科利尼科夫曾短暂地不在该主席团中(1918年7月29日至1919年3月11日)。1919年3月11日,叶莲娜·德米特里耶芙娜·斯塔索娃被增补为该主席团成员。
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对党章进行了修改,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Политбюро ЦК РКП(б))作为一个中央常设机关在法律上得到了确立。
1925年12月,党的十四大党的名字改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故该机关的名称也改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Политбюро ЦК ВКП(б))。
1952年,苏共十九大将党名改为苏联共产党,原来的中央政治局改名为苏联共产党中央主席团(Президиум ЦК КПСС)。在十九大一中全会上,还选举产生了中央主席团执行局(Бюро Президиума ЦК),该执行局由斯大林、贝利亚、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和赫鲁晓夫组成。斯大林死后,该执行局被苏共中央和苏共中央主席团解散。
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将中央主席团再度改名回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Политбюро ЦК КПСС)。
1990年,苏共在苏联国内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1991年,由于苏共的执政地位被破坏和八一九事件,苏共中央政治局无了。
自俄共(布)八大正式设立中央政治局以来,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最长的是伏罗希洛夫(34年),最短的是朱可夫(120天)。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一直是苏联时期的最高权力核心,它一般由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处重要的书记、苏联政府重要的副主席和部长、重要的加盟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和地方党委第一书记等组成。但是在大清洗时期,由于斯大林采取暴力措施无情地镇压党内和国内的反对者,一些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被逮捕并被杀害,中央政治局的正常工作遭到破坏。
历届中央政治局(主席团)组成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按照俄语姓氏首字母排序)
六届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1917年10月10日—1917年11月29日)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
-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 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索科利尼科夫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 格里戈里·叶夫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
中央局
(1917年11月29日—1918年3月8日)
七届
(1918年3月8日—1919年3月25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9年3月16日病逝
- 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索科利尼科夫,1918年7月29日免去,1919年3月11日补选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 叶莲娜·德米特里耶芙娜·斯塔索娃,1919年3月11日补选
八届
(1919年3月25日——1920年4月5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九届
(1920年4月5日——1921年3月16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十届
(1921年3月16日——1922年4月3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十一届
(1922年4月3日——1923年4月26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十二届
(1923年4月26日——1924年6月2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十三届
(1924年6月2日——1926年1月1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十四届
(1926年1月1日——1927年12月19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
十五届
(1927年12月19日———1930年7月13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十六届
(1930年7月13日——1934年2月10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
十七届
(1934年2月10日——1939年3月22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
十八届
(1939年3月22日——1952年10月16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
十九届
(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执行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
---|---|---|
十九届二中
(1953年3月6日——1956年2月27日)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
---|---|
|
|
二十届
(1956年2月27日——1957年6月29日)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
---|---|
二十届四中
(1957年6月29日——1959年2月5日)
- 赫鲁晓夫在朱可夫的帮助下,在苏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上成功地打倒了自己的反对者,罢免了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萨布罗夫等人中央主席团委员的职务,将别尔乌辛降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并在之后第十次全体会议上罢免了布尔加宁。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
---|---|
|
|
二十一届
(1959年2月5日——1961年10月31日)
苏共二十一大没有改选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苏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顺延至第二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
---|---|
|
|
二十二届
(1961年10月31日——1966年4月8日)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
---|---|
|
|
二十三届
(1966年4月8日——1971年4月9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按得票数排序) |
(按得票数排序) |
二十四届
(1971年4月9日——1976年3月5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
二十五届
(1976年3月5日——1981年3月3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
二十六届
(1981年3月3日——1986年3月6日)
二十七届
(1986年3月6日——1990年7月14日)
二十八届
(1990年7月14日——苏共无了)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 ||
---|---|---|
|
参考
- ↑ Политбюро ЦК КПСС — Википед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