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5
S-25“金鹰”[1](С-25 Бе́ркут)防空系统,北约代号为SA-1“吉尔德”(Guild)是苏联的一种固定防空导弹系统,该防空系统被部署在莫斯科及其周边,负责苏维埃心脏和首脑司令部的空域安全。S-25于1955年投入使用,与22个预警雷达组成了莫斯科的两道防空防线,承担着3-25公里高度范围的防空任务,也是苏联采用的第一代防空导弹系统。S-25可以认为是S-75、S-125、S-200、S-300等防空系统的鼻祖。
性能参数[编辑]
NATO index | SA-1 |
设计者 | 金刚石中央设计局 |
设计时间 | 1950 — 1955 |
服役时间 | 1955 — 1980 |
生产年份 | 1961 — 1987 |
使用年份 | 1962 — |
飞行速度 | 4200 km/h |
作战高度 | 1.5 - 30 km |
射程 | 43km |
最大同时拦截数 | 20 |
导弹寿命 | 使用中 - 5年;储存 - 15年 |
历史[编辑]
冷战前夕,美国凭借在核武器与空军方面的优势地位,制定了一套详尽的对苏战争预案,其中就包括对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基辅等大城市进行核打击,摧毁苏联的战争潜力。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对美国先发制人的担忧日益增加,所以苏联政府意识到需要对首都莫斯科布置一套极其完备的保护方案,以避免莫斯科遭到美国的核轰炸。因此,使用雷达辅助的防空系统对保卫莫斯科领空至关重要。
1949年,斯大林与KS-1反舰导弹总设计师库申科讨论如何使莫斯科免遭敌军空袭的问题时,库申科提到需要结合火箭、雷达、电子等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多次防空作战的经验以及计算评估后,保卫莫斯科的防空系统需要有防御1200架飞机空袭的能力。由此,这将需要在两个同心环上部署总共56台多通道防空导弹系统,在距离莫斯科45-50公里的内环上部署22台,距离莫斯科85-90公里的外环上部署34台,每台防空导弹系统相聚12-15公里,从而形成了高覆盖率的防空网络。
1950年8月9日,根据苏联部长会议第3389-1426号秘密决议,保卫莫斯科的“金鹰”防空导弹系统正式开始建立起来,后来被正式命名为S-25。该决议规定了建立该系统的各种项目细节、同时为了争取时间,该防空导弹系统是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就准备批量生成。根据部长会议的决议,S-25防空导弹系统要满足以下功能:(1)在大规模空袭时防空系统仍能使用,(2)能够击退任何方向的空袭,(3)大纵深防空,(4)无论天气条件能全天候运行。
由于保卫首都领空的特殊性,“金鹰”防空导弹系统被苏联部长会议视为与原子能工程同等重要性的工作。由于重要性如此重大,该项目直接对苏联部长会议负责,而不是国防部,而该项目的细节甚至连中央政治局都不知晓其实情。苏联部长会议第三总局直接负责该项目的管理工作,项目资金通过部长会议第一总局调度,这两个总局的上级为贝利亚。
1950年8月12日,根据苏联武器装备部第427号令,在第1特别总局的基础上成立第1设计局,为该系统的核心开发者。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不同单位中挑选出来的30位专家成为了该设计工作的主力,被苏军俘虏的德国火箭专家也成了该项目的重要力量。
经过几个月后,防空导弹系统的大致设计方案确定,但雷达的制定成为了项目最为棘手的问题。S-25的设计可以选择使用多功能中央雷达,或者是采用覆盖能力能达到同时追踪20个目标的多通道防空导弹系统。前者需要专门设计能实现这种功能的雷达,而后者的工作性能还不确定,所以为了赶时间,两个方案时同时进行的。
但使用多通道防空导弹系统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这样做需要部署超过1000台发射系统,这会使保卫莫斯科的防空体系变得硕大无比,给交通、通信、维修养护工作带来极大压力;第二,由于防空系统特别是雷达过于分散,使得目标的跟踪成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第三,由于多个防空系统同时工作时会造成很大的电磁干扰,反而会进一步降低防空系统的性能;最后,制导精度太低使得多通道防空导弹系统必须不断通信交换信息,这反而导致通信设备占用了很大一部分负荷。
1950年1月,拉沃契金设计局所设计的多功能中央雷达的初步面貌确定,这种雷达被称为中央制导站(ЦСН),后来被命名为B-200,该雷达成功地将目标探测、跟踪和导弹制导功能结为一体。由于多功能中央雷达的实现,保卫莫斯科的防空系统不再需要1000多台单通道防空导弹系统。
1952年9月20日,装有B-200雷达和B-300导弹的防空导弹系统原型机在卡普斯京亚尔靶场进行了测试。
1953年5月25日,一架图-4靶机首次被导弹击落。同年,由于一些坚持使用高射炮防空的将领质疑防空导弹的能力,从而对防空炮以及S-25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表明S-25更胜一筹。
1954年,防空导弹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该系统具备了同时拦截20个目标的能力。但由于军方依然质疑S-25的能力,认为该系统过于复杂,不应该马上投入使用,从而与设计人员一方产生了很大的争执,双方相持不下。最终在赫鲁晓夫的敲定下,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在1955年5月7日发布命令,S-25正式投入使用.
1960年11月7日,S-25防空导弹系统的战斗部——B-300导弹第一次在红场阅兵式上出现。
1980年代,S-300开始取代S-25负责莫斯科防空圈的任务。
1990年代,所有的S-25退役,取代他们的是S-300和S-400。
莫斯科防空圈[编辑]
部署由S-25的莫斯科防空圈于1953年初就开始建设,同年,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莫斯科领空的第1特别防空军。
莫斯科防空圈的部署如下:
预警系统:该系统由10个A-100D雷达站组成,部署在距离市中心350公里的位置上,每个雷达站由2个“卡马”雷达和1个无线电测高仪组成。10个雷达站分别部署在莫斯科周围的几个城市域内(Буй, Горький, Кадом, Мичуринск, село Русский Брод (Орловская обл.), Брянск, Смоленск, Андреаполь, Боровичи, Черепове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雷达侦察距离覆盖650公里的雷达场,雷达场将侦测到的信息上传至中央控制中心,再有中央控制中心进行处理后向其它防空系统发送指令以进行相应工作。
第一防空层:在距离市中心80公里的环上总共部署34台S-25,每台间距为14.7公里。该防空层射程覆盖至距市中心半径110公里处,同时每台S-25周围还会配有单通道的防空系统以针对低空飞行目标。
第二防空层,距离市中心46公里,总共部署22台S-25,每台间距13.1公里,防空火力覆盖为市中心半径80公里处。
内防空层(已放弃):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距离市中心55公里以内设置的内防空层是负责击落突破由S-25组成的两个防空层的漏网敌机,但考虑到没有设置该防空层的必要而放弃。
短距侦测系统:4部A-100B雷达部署在距离市中心25公里的扇形区域内,建立了距离覆盖至200公里的雷达侦测场,目的是在作战时向S-25提供侦测信息。
中央指挥中心:所有由A-100D和A-100B侦测的空情信息都会发送到中央指挥中心,在中央指挥中心会用电子屏幕将其展示出来,该指挥中心设在莫斯科一个秘密的地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