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

来自阅兵百科
陈锡联上将

陈锡联(1915年1月4日—1999年6月10日),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北省黄安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毕业,上将军衔。

他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69年4月至1980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1月至1980年1月)。

生平

1915年1月4日,陈锡联同志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陡山彭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去世,七八岁帮人放牛、当长工,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1928年,受大革命的影响,他在家乡担任儿童团团长,参加打土豪、斗劣绅,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鄂豫皖苏区,陈锡联同志先后任班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历次反“围剿”作战。因作战勇敢,被指战员们誉为“小钢炮”。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他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红四军十一师副师长、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反“三路围攻”作战、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和反“六路围攻”作战,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屡建战功,被李先念同志誉为“打仗数第一”。[1]

934年10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陈锡联同志率部参加了广昭战役和陕南战役。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陈锡联同志任红十师师长,同年11月,参加百丈决战,血战七昼夜。他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率部数次翻越雪山,三过草地,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带领部队胜利到达陕北。[1]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联同志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1937年10月19日,他组织指挥了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战斗,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一二九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之后,他又连续参加了攻打黎城、响堂铺伏击战等战役战斗。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下颌被子弹贯穿昏迷苏醒后,仍坚持指挥,直至战斗胜利。1938年4月起,陈锡联同志先后任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在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领导下,粉碎了日军晋中地区“六路围攻”,进行了邯(郸)长(治)战役、白(圭)晋(城)战役、武(安)沙(河)战役。在“百团大战”中,率部扼守狮垴山,冒着敌机轰炸和毒气袭击,与敌血战数日,截断了正(定)太(原)铁路日军交通。为反击日军的“囚笼政策”,反“扫荡”、反“蚕食”,陈锡联同志率部参加邢(台)沙(河)永(年)战役、平汉路破袭战役,取得了辉煌战果。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他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积极对敌作战,扩大人民武装,坚持太行根据地的斗争。1942年5月,5万余名日伪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陈锡联同志在内外线灵活指挥作战,毙伤敌千余名,给进犯之敌以沉重打击。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直接指挥蟠(龙)武(乡)战役,采取“围日打伪、以强攻弱、猛虎掏心”的战术,歼灭日伪军数百名。同年8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出席党的七大。在抗日战争期间,陈锡联同志为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为老区人民所深深怀念。[1]

解放战争初期,陈锡联同志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参加指挥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率部出击陇海、转战鲁西南,与兄弟部队一起,在羊山集战斗中全歼国民党军嫡系六十六师,揭开了挺进中原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率左路军直插皖西,开辟新区,在张家店歼敌一个正规旅,并重建皖西根据地,实现了上级的战略意图。在淮海战役中,陈锡联同志率部攻取宿县,取得全歼守敌11000人的胜利,切断敌徐州、蚌埠间交通。尔后,统一指挥由中原野战军一、三纵队和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组成的西集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黄维兵团,为淮海决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

1949年2月,陈锡联同志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他参加渡江战役,指挥部队打过长江,千里追击,截断浙赣线,解放了江南广大地区。在进军大西南作战中,率部秘密集结湘西,出其不意,一举粉碎了敌川湘鄂边防线,突破乌江,解放了国民党“陪都”重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陈锡联同志转战南北,驰骋疆场,四次负伤,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锡联同志兼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在西南局和西南军区领导下,他和市委、市政府的同志们一道,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不顾敌特恐吓、暗杀,肃清反动残余力量,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新重庆的建立和发展倾注了满腔心血。[1]

1950年10月,陈锡联同志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兼任炮兵学院院长。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陈锡联同志按照“大量发展新的炮兵,同时加强提高老的炮兵”的方针,充实领导机关,制定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组建炮兵院校,大量培训干部,领导研制炮兵装备,深入朝鲜前线了解炮兵作战情况等,为我军的炮兵建设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

1958年初,陈锡联同志奉中央军委命令,执行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勘察选址任务。他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骑着骆驼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向军委写出了翔实的报告,得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批准。同年8月,参与协调组织炮击金门的战斗。[1]

1959年10月至1973年12月,陈锡联同志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历任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东北局书记处书记。1968年5月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1971年1月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在沈阳军区工作期间,陈锡联同志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工作勤奋,作风民主,团结同志,同军区领导班子成员密切配合,为加强军区部队全面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东北战区的主要指挥员,他对东北的战场建设、战备和战略防御工作抓得很紧。为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组织制定了一套适合特定历史条件下东北战区的作战、设防原则和作战方案,积极整修设防工程,加强边海防和民兵建设。他亲自组织军事演习,大力倡导群众性比武竞赛活动,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他作风深入,重视调查研究。每年都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部队,帮助基层解决问题,使军区部队的基础性建设不断加强。他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典型,善于运用典型指导工作。60年代初,沈阳军区涌现出了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等一批全军性的先进典型。他积极组织和指导机关在全区开展学雷锋活动,使部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始终坚持把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1960年,东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他亲自到灾情严重的地区视察,组织抗洪斗争,并号召全区指战员节衣缩食,支援人民群众重建家园。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东北地区的军政军民团结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局面。[1]

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陈锡联同志为保持部队稳定、边防稳定和地方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保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他组织领导军区部队胜利地进行了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捍卫了祖国的尊严。[1]

1973年12月,陈锡联同志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他到任伊始,就组织勘察了北线地形,调整了作战部署,进一步巩固了华北边防。他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关于“一定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的指示,从难从严治军,狠抓部队训练,使全区部队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他坚决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军队要整顿”的指示,下大力对军区部队进行整顿,加强了部队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1]

1975年1月,陈锡联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国防工业和体育工作。1976年7月,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他参加了抗震救灾的领导工作,并赴唐山看望抗震救灾部队。[1]

1975年1月至1980年1月,陈锡联同志先后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76年2月至1977年2月,主持军委工作。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斗争过程中,陈锡联同志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任务。他积极参与组织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大政方针的研究、制定,为保持部队稳定,加强部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

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陈锡联同志当选为中顾委常委,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关注新时期军队建设,关注国家的改革开放,关注祖国统一大业,他为国家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欢欣鼓舞,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赤诚和忠贞。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

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2]

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军衔

荣誉

参考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陈锡联同志生平. 人民日报, 1999年6月22日第4版
  2.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陈锡联同志逝世. 人民日报, 1999年6月12日第1版
  3. 3.0 3.1 3.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二十二次会议 通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并通过授予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的决议. 人民日报, 1955年9月24日第1版
  4.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 授予830名军队离休干部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人民日报, 1988年7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