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行政区划

来自阅兵百科
(重定向自州(乌克兰)

乌克兰在法理上由27个一级行政区划组成,包括24个州、1个自治共和国(克里木自治共和国)和2个直辖市(基辅塞瓦斯托波尔)。在乌克兰危机俄乌战争爆发后,克里木自治共和国塞瓦斯托波尔俄罗斯吞并并完全控制,而卢甘斯克州大部分地区、顿涅茨克州赫尔松州扎波罗热州部分地区被俄罗斯占领。[1]

现行行政区划[编辑]

现行结构[编辑]

在2020年7月改革后,乌克兰行政区划的结构体系分为三个级别:

  • 一级
    • 州(області)
    • 自治共和国(автоном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
    • 直辖市(міста зі спеціальним статусом)
  • 二级
    • 区(райони):包括区辖市、镇、农村社区
  • 三级
    • 社区(громади)
    • 市级镇(селища міського типу)
    • 镇(селища)
    • 村(села)

另外,市辖区(міські райони)不设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

州和自治共和国[编辑]

乌克兰行政区划地图

目前,乌克兰的一级行政区划包括24个州、克里木自治共和国和2个直辖市(基辅塞瓦斯托波尔):

历史[编辑]

1919年3月,全乌克兰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宣布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在该共和国成立之初,沃利尼亚省顿涅茨克省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基辅省波多利斯基省波尔塔瓦省哈尔科夫省赫尔松省切尔尼戈夫省塔夫利省均已宣告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20年1月,敖德萨省在赫尔松省部分县的基础上设立。同年3月,在顿涅茨克省引入专区的行政区划。同年7月,在塔夫利省别尔江斯克县、梅利托波尔县和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县的基础上成立亚历山德罗夫斯克省,在波尔塔瓦省佐洛托诺沙县、克列缅丘格县、霍罗尔县、基辅省奇吉林县、切尔卡瑟县和赫尔松省亚历山德里亚县基础上成立克列缅丘格省。此时,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共有12个省。

1921年3月,根据苏波里加和约,乌克兰与波兰的边界确定。同年10月,尼古拉耶夫省被并入敖德萨省,扎波罗热省被并入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克列缅丘格省被分别并入波尔塔瓦省、基辅省和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

1923年1月至4月,乌克兰所属各省均废除了县—乡的行政区划结构,改为共和国—省—专区—区的行政区划结构,最终改制为9个省(原12个省)、53个专区(原102个县)、706个区(原1989个乡),设立了9307个村委会。同年7月,哈尔科夫被指定为共和国的首都。

1923年10月,摩尔达维亚社会主义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在共和国的11个区的基础上成立,巴尔塔被定为该自治共和国的首都。

1925年6月,乌克兰废除了省一级的行政区划,共和国的行政区划由1个自治共和国和41个专区组成。同年10月,乌克兰与苏俄白俄罗斯交换了边界地区所属的的部分区。

1930年9月,乌克兰废除了专区一级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503个区,其中29个区属于摩尔达维亚社会主义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其余484个区分为332个一级区、112个二级区和50个三级区。次年2月,共和国又撤销了119个区级行政单位。

1932年2月,乌克兰开始实施州一级行政区划,在保留摩尔达维亚的基础上,设立了哈尔科夫州(辖82个区)、基辅州(辖100个区)、文尼察州(辖71个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辖54个区)和敖德萨州(辖50个区),另有4个城市(含马里乌波尔)和顿巴斯的13个工业区直属共和国。同年7月,顿巴斯的17个工业区、哈尔科夫州的13个区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5个区组建为顿涅茨克州(后更名为斯大林诺州)。同年10月,切尔尼戈夫州在基辅州的29个区和哈尔科夫州的7个区基础上成立。

1934年6月,共和国的首都由哈尔科夫迁至基辅

1937年9月,波尔塔瓦州成立,辖2个城市和41个区,其大部分地区来自哈尔科夫州,另有4个区来自基辅州。日托米尔州自基辅州的3个城市和26个区成立,另有1个城市和4个区来自文尼察州。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州自文尼察州分离出来,辖3个城市和33个区。尼古拉耶夫州自敖德萨州分离出来,辖3个城市和29个区,其中9个区来自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

1938年6月,卢甘斯克州自斯大林诺州的4个城市和28个区成立。

1939年1月乌克兰行政区划

1939年1月,由哈尔科夫州的1市12区、切尔尼戈夫州17个区和波尔塔瓦州的2区组成苏梅州,由尼古拉耶夫州1市13区、敖德萨州的10个区、基辅州的5个区和波尔塔瓦州的2个区组成基洛沃格勒州,由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1市28区和尼古拉耶夫州2个区组成扎波罗热州

1939年12月,在苏联出兵东波兰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获得了西乌克兰的领土,并成立了沃伦州德罗戈贝奇州利沃夫州罗夫诺州斯坦尼斯拉沃夫州(今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塔尔诺波尔州(今捷尔诺波尔州)管辖新获得的领土。

1940年8月,在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乌克兰在新获得的部分领土上设立了伊兹梅尔州。与此同时,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被撤销,其西部的6个区以及蒂拉斯波尔划入新成立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其余地区划入敖德萨州

1944年3月,赫尔松州尼古拉耶夫州的1市13区和扎波罗热州的6个区组成,同时敖德萨州将5个区划归给尼古拉耶夫州

1945年6月,根据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达成的协议,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地区被划入为乌克兰的领土。同年8月,苏联与波兰签订边界协定,乌克兰将西布格河以西和索洛基亚河以南的领土割让给波兰,形成新的苏波边界。

1946年1月,管辖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地区的外喀尔巴阡州成立,辖2个城市和13个区。同年9月,乌克兰对大约4000个区、镇、村进行了重命名,将共和国行政区划调整为25个州、81个直辖市和州辖市、750个区、13个专区、16435个村、451个镇和177个城市。

1951年3月,乌克兰与波兰对边界再次进行调整。

1954年1月,切尔卡瑟州由基辅州的3市20区、波尔塔瓦州的6个区、文尼察的1个区成立。次月,伊兹梅尔州被并入敖德萨州

1921—1954年乌克兰领土变化

1954年4月,克里木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移交给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59年5月,德罗戈贝奇州被并入利沃夫州

1960年4月,乌克兰下设25个州、611个区、2个共和国直辖市、84个州辖市、8741个农村、781个镇、250个城市。同年,村和集体农庄开始在行政建制上合并,从而减少了468个村级行政区。

1978年4月,基辅塞瓦斯托波尔获得共和国直辖市的地位。

1991年2月,克里木州恢复为克里木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在苏联解体后更名为克里木自治共和国)。

2014年3月,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联邦吞并了克里木半岛,乌克兰由此失去了对克里木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的控制。同年5月,随着顿巴斯的冲突升级,在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出现了反对基辅政府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2020年7月,乌克兰将境内的406个区和州辖市调整为136个区。

参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