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来自阅兵百科
(重定向自尼基塔·赫鲁晓夫
苏联英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尼·谢·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1894年4月3[15]日根据库尔斯克州国家档案馆的记录 或 4月17日赫鲁晓夫在世时庆祝的时间—1971年9月11日),苏联第三代最高领导人,俄罗斯族,库尔斯克省德米特里耶夫人,1917年参加革命工作,1918年加入俄国共产党(布)莫斯科工业学院毕业,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英雄苏联英雄(1964年)和三度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54年,1957年,1961年)。

他曾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3年9月至1964年10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3月至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书记(1949年12月至1953年9月)、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38年1月至1947年3月,1947年12月至1949年12月)、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1946年3月至1947年12月),是俄国内战老兵,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担任了多个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委员,是斯大林稳固最高领导人地位后的关键人物。

斯大林死后,他成功击败马林科夫等人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解除了斯大林时期高度紧张的政策,主政前期提高了苏联的国民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其采取的政策被称为“赫鲁晓夫解冻”。但他对斯大林采取了过度的批判且与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和平共处,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裂缝,为后续的中苏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

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编辑]

1894年4月3[15]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出生在库尔斯克省德米特里耶夫卡利诺夫卡村的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是谢尔盖·尼卡诺罗维奇,母亲是齐妮娅·伊万诺夫娜,童年时,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在当地鞋匠当学徒。

1908年,随家庭搬迁到尤佐夫卡(今顿涅茨克)旁的乌斯别斯基矿山,在当地的机械制造与铸铁厂当钳工学徒。

1912年,在矿山当机械师,然后在他父亲的能源工程部门工作。由于他从事的是技术性工作,因此没有在一战中被征召入伍。

1917年二月革命后,他当选鲁钦科夫斯基工人苏维埃代表。在科尔尼洛夫叛乱爆发后,他当选当地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当选金属采矿业工会主席。

1918年俄国内战期间,他加入了赤卫队,指挥过鲁钦科沃赤卫队,之后又担任第9步兵师第76步兵团第2营政委,参加了察里津战役

1920年夏,从第9集团军政治部党校毕业。

1920年9月,任第9集团军政治部指导员,参加了在格鲁吉亚的战斗。战争结束后,他在鲁钦科夫斯科耶矿工作。

步入仕途[编辑]

1922年,他进入顿涅茨克矿业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担任学校党委书记。

1925年7月,任彼得罗夫-马林斯基县党委书记。

1929年秋,他进入莫斯科工业学院学习,期间他结识了约·维·斯大林的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由此成为赫鲁晓夫进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层的契机。

1930年,任莫斯科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对学院党组织进行了肃清。

1931年1月,任鲍曼斯基区党委第一书记。

1931年7月,任克拉斯诺普列斯涅斯基区党委第一书记。

1932年1月,任联共(布)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期间,他与拉·莫·卡冈诺维奇对莫斯科党委进行了清党。

1934年1月,任莫斯科州党委第二书记兼莫斯科市党委第一书记。

1934年2月,他在联共(布)十七大上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

1935年3月7日,任莫斯科州党委第一书记兼莫斯科市党委第一书记。在恐怖的大清洗中,赫鲁晓夫负责的莫斯科州和莫斯科市有55741人受害。

主政乌克兰和伟大卫国战争[编辑]

1938年1月14日,补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1938年1月27日,任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次月10日,不再兼任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他在担任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期间,在乌克兰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活动,使167565人被捕,导致乌克兰党和国家机关的大批干部死于大清洗

1938年4月,兼任基辅州党委第一书记。

1939年3月22日,他在联共(布)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1941年7月10日,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任西南方向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1年9月,兼任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2年7月21日,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5日,任东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9月30日,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与安·伊·叶廖缅科工事。

1943年1月,任南部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3年3月,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3年10月,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4年2月6日,兼任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开始负责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工作。

1944年8月,随着乌克兰全境解放,他不再兼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6年3月15日,继续担任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

1947年3月3日,他因为征粮不利被拉·莫·卡冈诺维奇接替担任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第一书记;次月22日,不再兼任基辅州党委第一书记。

1947年12月16日,重新担任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第一书记;同月12日,不再兼任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

进入中央[编辑]

1949年12月16日,当选联共(布)中央书记联共(布)中央组织局委员,并兼任莫斯科州党委第一书记、莫斯科市党委第一书记;同月18日,不再兼任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2]

1950年1月25日,不再兼任莫斯科市党委第一书记。

1953年3月5日,在斯大林逝世前夕,赫鲁晓夫主持了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赫鲁晓夫将主持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的常务工作,不再担任莫斯科州党委第一书记。[3]

1953年6月,他带头发动了清算和逮捕拉·帕·贝利亚的政变。

最高领导人[编辑]

1953年9月7日,他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4]在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赫鲁晓夫开始大力推进农业建设,发动处女地运动开垦中亚的荒地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在打倒贝利亚后,他开始与格·马·马林科夫争夺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并主导了对大清洗列宁格勒案医生案航空器案的调查重审工作,最终以马林科夫于1955年2月辞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结束。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开苏联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领域政策,被称为“赫鲁晓夫解冻”。

1954年9月29日至10月13日,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国庆典礼。[5][6]

1955年5月,他访问了南斯拉夫并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两国政府宣言》,承认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认可南斯拉夫采取自己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缓解了自1948年以来紧张的苏南关系[7]

1955年7月18日至23日,他在日内瓦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进行了首次会晤。[8]

1956年2月,他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批判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报告,揭开了去斯大林化的序幕。在二十大上,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主张对资本主义阵营执行“三和路线”。在这一年,苏联废除了1940年所制定的关于怠工和旷工的刑事处罚和禁止更换工作的法律,将带薪产假从70天增加到112天。

1957年5月22日,他提出了在畜产品生产水平超越美国的想法,并为此制定了过高的经济生产指标,从而在苏联全国形成了浮夸风的气氛,造成了“梁赞奇迹”等虚假报道,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小损失。[9]

1957年6月,他在格·康·朱可夫的帮助下成功地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将试图罢免他职务的格·马·马林科夫维·米·莫洛托夫拉·莫·卡冈诺维奇德·特·谢皮洛夫等人打为“反党集团”,罢免了他们的一切职务。[10]四个月后,在他的提议下,格·康·朱可夫因苏联陆海军中党政工作不利被免去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和苏联国防部长的职务。

1958年3月27日,他接替尼·亚·布尔加宁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至此所有曾对他政治上有威胁的人都被驱逐出苏联最高领导层。[11]

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他第二次访问中国,在北京毛泽东主席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了会谈。[12]

1959年1月至2月,他在苏共二十一大作了有关七年计划的报告,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13][14]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期间,他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多次会晤;9月30日至10月4日,第三次访问中国,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系列活动。[15][16][17][18]

1961年6月3日至4日,他在维也纳美泉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进行了会晤。[19]

1964年10月14日,由于列·伊·勃列日涅夫尼·维·波德戈尔内亚·尼·谢列平等人发难并召开了罢免赫鲁晓夫的苏共中央全会,在全会上赫鲁晓夫遭到抨击和批判,赫鲁晓夫由此被免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中央委员会俄罗斯局主席的职务,从此退休。[20][21][22]

1971年9月11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8岁,葬于新圣女公墓[23]

联共(布)—苏共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中央委员,1938年1月增选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49年12月增选为十八届书记、中央组织局委员,十九届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1953年9月当选为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64年10月免去)。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六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六届苏俄最高苏维埃代表,一届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代表,四届哈萨克最高苏维埃代表。[24]

军衔[编辑]

荣誉[编辑]

苏联[编辑]

国际[编辑]

参考[编辑]

  1. Хрущёв,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 Википедия
  2. 赫鲁舍切夫任联共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 人民日报, 1949年12月20日第4版
  3.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全体会议的决议. 人民日报, 1953年3月8日第1版
  4.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 赫鲁晓夫同志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人民日报, 1953年9月14日第1版
  5. 应我国政府邀请参加我国国庆典礼 苏联政府代表团到北京 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到机场欢迎. 人民日报, 1954年9月30日第1版
  6. 关于中苏举行会谈的公报. 人民日报, 1955年6月4日第1版
  7. 苏联和南斯拉夫两国政府宣言. 人民日报, 1955年5月29日第4版
  8. 艾森豪威尔宴请苏联代表团. 人民日报, 1955年7月20日第4版
  9. 苏联畜产品生产水平快赶过美国赫鲁晓夫说这种胜利比氢弹更有威力. 人民日报, 1957年5月25日第5版
  10. 关于苏共中央全会的新闻公报. 人民日报, 1957年7月5日第1版
  11. 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举行联席会议 伏罗希洛夫当选主席团主席 赫鲁晓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 人民日报, 1958年3月28日第1版
  12.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 人民日报, 1958年8月4日第1版
  13. 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 赫鲁晓夫同志作发展苏联国民经济控制数字的报告. 人民日报, 1959年1月28日第1版
  14. 1959—1965年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控制数字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尼·谢·赫鲁晓夫1959年1月27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非常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 人民日报, 1959年2月1日第5-10版
  15. 赫鲁晓夫启程访美 苏联党政领导人和劳动人民代表到机场送行. 人民日报, 1959年9月16日第1版
  16. 苏美政府首脑发表会谈公报 两国政府将尽一切努力使全面裁军问题得到建设性解决 认为一切国际问题不应通过武力而应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人民日报, 1959年9月29日第1版
  17. 吕相友. 赫鲁晓夫到京受到热烈欢迎 毛主席、刘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 赫鲁晓夫祝贺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 人民日报, 1959年10月1日第5版
  18. 刘庆瑞, 李基禄. 赫鲁晓夫同志离京回国 毛主席、刘主席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到机场欢送苏联贵宾. 人民日报, 1959年10月5日第1版
  19. 苏美首脑会谈结束发表声明 赫鲁晓夫离开维也纳回到莫斯科. 人民日报, 1961年6月6日第5版
  20. 苏共中央全体会议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分别发表公报赫鲁晓夫下台. 人民日报, 1964年10月16日第1版
  21. 李学江. 赫鲁晓夫接到警报以后……. 人民日报, 1988年11月6日第7版
  22. 王彦芬. 阿朱别依谈赫鲁晓夫下台. 人民日报, 1989年3月23日第7版
  23. 赫鲁晓夫死了. 人民日报, 1971年9月14日第6版
  24. Герой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трижды Гер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Труда Хрущёв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 Герои страны
  25. 25.0 25.1 赫鲁晓夫得到许多勋章和称号. 人民日报, 1964年4月18日第5版
  26. 26.0 26.1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崇高的荣誉. 人民日报, 1954年4月18日第1版
  27. 27.0 27.1 策划开垦荒地有卓越贡献 赫鲁晓夫荣获“列宁勋章”. 人民日报, 1957年4月10日第5版
  28. 28.0 28.1 赫鲁晓夫等接受列宁勋章. 人民日报, 1961年6月21日第6版
  29. 赫鲁晓夫等荣获“劳动勇敢”奖章. 人民日报, 1960年1月2日第3版

相关内容[编辑]

苏联共产党党徽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一书记)
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
苏联国徽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赫鲁晓夫柯西金吉洪诺夫雷日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