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党卫队
来自阅兵百科
武装党卫队[1](Waffen-SS),亦称作党卫军,是受纳粹党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组建于1939年底,包括作战部队和集中营警卫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武装党卫队的最大规模达到了91.4万人,其各作战部队接受德国国防军的军事指挥,与国防军正面部队一并作战,此外也制造了许多大屠杀、种族清洗等战争罪行。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武装党卫队为犯罪组织。
历史[编辑]
1939年9月,党卫队组建的团级和营级部队被安插到德国国防军各集团军中,参加了入侵波兰的作战,协助占领任务。次月,随着波兰战事,党卫队组建了首批师级部队——党卫队特务师和党卫队骷髅师。
1939年11月,武装党卫队(Waffen-SS)的概念首次出现,起初被定义为“党卫队和警察武装部队”(bewaffneten Einheiten der SS und Polizei),并在国防军建制下设立武装党卫队补充局,负责招募符合党卫队标准和警察要求的人员。
1940年3月初,德国国防军一方承认党卫队特务师和党卫队骷髅师为作战部队。此时,武装党卫队包含以下单位、部门和事务局:
- 党卫队特务师(后更名为“党卫队帝国师”)
- 党卫队骷髅师
- 党卫队警察师
- 党卫队容克学校
- 党卫队骷髅总队
- 武装党卫队补充局
- 武装党卫队武器装备局
- 武装党卫队人事局
- 武装党卫队帝国保卫局
- 武装党卫队福利和养老金局
- 武装党卫队医疗局
- 武装党卫队行政局
- 党卫队法院
-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加强团规模)
1940年5月至6月,党卫队(不含骷髅总队)共派出56000人参加西方战役,由于希特勒的亲自干预和支持,所有参战的党卫队部队都实现了摩托化。但在战役期间,武装党卫队并没有展现出预期的战斗力,缺乏有力指挥,而国防军与武装党卫队指挥官也经常就作战指挥权和战役战术问题发生争执。
1941年,武装党卫队开始招募外国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包括因为没有第三帝国公民身份而无法在德国国防军中服役的德意志人。
建制[编辑]
截至1945年5月,武装党卫队名义上编制有38个师,但不代表着这些师已完全具备作战能力,特别是数字番号大于21以上的部队,几乎都是在战争最后一年组建。
- 党卫队第1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
- 党卫队第2装甲师(帝国师)
- 党卫队第3装甲师(骷髅师)
- 党卫队第4警察装甲掷弹兵师
- 党卫军第5装甲师(维京师)
- 党卫队第6山地师(北方师)
- 党卫队第7志愿山地师(欧根亲王师)
- 党卫队第8骑兵师(弗洛里安·盖尔师)
- 党卫队第9装甲师(霍亨斯陶芬师)
- 党卫队第10装甲师(弗伦茨贝格师)
- 党卫队第11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北地师)
- 党卫队第12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团师)
- 党卫队第13武装山地师(弯刀师,克罗地亚第1师)
- 党卫队第14武装掷弹兵师(加利西亚第1师,乌克兰第1师)
- 党卫队第15武装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1师)
- 党卫队第16装甲掷弹兵师(党卫队全国领袖师)
- 党卫队第17装甲掷弹兵师(格茨·冯·贝利欣根师)
- 党卫队第18志愿装甲掷弹兵师(霍斯特·威塞尔师)
- 党卫队第19武装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2师)
- 党卫队第20武装掷弹兵师(爱沙尼亚第1师)
- 党卫队第21武装山地师(斯坎德培师,阿尔巴尼亚第1师)
- 党卫队第22志愿骑兵师(玛丽亚·特蕾莎师)
- 党卫队第23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尼德兰师,尼德兰第1师)
- 党卫队第24武装山地师(喀斯特猎手师)
- 党卫队第25武装掷弹兵师(匈雅提师,匈牙利第1师)
- 党卫队第26武装掷弹兵师(匈牙利第2师)
- 党卫队第27志愿掷弹兵师(兰格马克师,佛拉芒第1师)
- 党卫队第28志愿装甲掷弹兵师(瓦隆师,瓦隆第1师)
- 党卫队第29志愿武装掷弹兵师(意大利师,意大利第1师)
- 党卫队第30志愿武装掷弹兵师(白俄罗斯第1师)
- 党卫队第31志愿掷弹兵师
- 党卫队第32志愿掷弹兵师(1月30日师)
- 亲卫队第33志愿武装掷弹兵师(查理曼师,法兰西第1师)
- 党卫队第34志愿掷弹兵师(尼德兰国土风暴师,尼德兰第2师)
- 党卫队第35警察掷弹兵师
- 党卫队第36武装掷弹兵师
- 党卫队第37志愿骑兵师(吕措师)
- 党卫队第38掷弹兵师(尼伯龙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