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

来自阅兵百科
皮亚理儿讨论 | 贡献2024年9月1日 (日) 10:35的版本 (文本替换 - 替换“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Вели́кая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简称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是在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农于1917年进行的历史上首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由于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政权转到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时间是旧历10月25日[11月7日],因此被称作“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由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主导的政权,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

背景

二月革命后的局势

1917年2月彼得格勒爆发的工人游行示威和士兵起义迫使尼古拉二世退位,推翻了沙皇帝制,使俄国转变为共和国,即二月革命。在二月革命后,俄国进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与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临时政府由自由派资本家和大地主的代表组成,几乎是曾向沙皇效力过的人,除了克伦斯基是“作为革命的全权大使进入政府的”,他们在协约国大使馆、资产阶级与官僚沙龙和中小资产阶级中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但“在工人和士兵中间马上引起了敌对情绪”。[1][2]而苏维埃则得到了大部分工人、后方士兵、各行各业小市民的支持,群众中所有的积极分子都被吸引到了苏维埃。[3]

在二月革命后,俄国主要由以下几股政治力量组成:[4]

在二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公开活动,起初仅有24000名党员,在俄国众多政治力量中相对薄弱。[5]此时,党处在“一种张皇失措和摇摆不定”的局面,其活动和政治口号“不是像准备为政权开展独立斗争”,反而“像民主派左翼那样来行动的”。而在3月初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没有任何一个布尔什维克代表反对成立资产阶级政府,反对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党内甚至就临时政府的问题出现了支持和反对的两种声音。[6]

临时政府四月危机与列宁的四月提纲

在二月革命后,战争仍然久拖不决,经济濒临崩溃和政府存心无所作为,城市的粮食供应也日益恶化,经济崩溃的强烈征兆在每一个环节都显露出来了,工厂因交通运输遭到破坏、设备破损、原材料与辅助材料短缺而生产衰退。[7]临时政府依然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不愿意把地主的土地夺过来交给人民,不能确保粮食问题和八小时工作制,一再拖延俄国立宪会议的选举。[1]这些问题为临时政府的执政危机埋下了伏笔。

1917年4月,临时政府发生了第一次危机,其导火索是临时政府外交部长帕·尼·米留科夫在18日[5月1日]向驻外代表发表的一份照会,照会声明“全体人民愿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8]照会最终引发了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的示威抗议,其中包括芬兰团、第180预备团、莫斯科团在内的25000—30000名士兵携带武器参加了示威。[9]最终,米留科夫宣布辞职,而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以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身份加入临时政府,拿到了临时政府15个部长中的6个席位。[10]

在四月危机中,布尔什维克党内的行动虽然并不一致,既有人提出推翻临时政府,也有人对群众示威犹豫不决,但依然反对由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领导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加入临时政府。[10]在临时政府危机的同时,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在回到俄国后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绝不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和“革命护国主义”,要将政权转到无产阶级与贫农手中,将俄国革命从第一阶段转向建立无产阶级与贫农政权的第二阶段,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等革命纲领。[11]但是,列宁的主张没有在党中央占到多数,布尔什维克领导层“依旧还没有对革命最基本的问题确定看法”。[12]但列宁的提纲却在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大部分支持,在4月底举行的布尔什维克全俄代表会议上,三月的机会主义动摇和四月党内的危机得到了解决。[13]代表会议完全接受了列宁的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方针,制订了党关于战争、临时政府、苏维埃、土地和民族问题的政策,还讨论党纲修改、“国际”状况和党的任务等问题。[5]

1917年6月3[16]日,在彼得格勒召开的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大多数代表为孟什维克(248名)和社会革命党(285名),而布尔什维克只有105名代表。因此在所有基本问题上,代表大会通过了由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主导的决议,即表示信任临时政府[5]

临时政府七月危机

临时政府第二次危机爆发的起因是临时政府为遵守向协约国盟友发起进攻的承诺,在6月16[29]日由克伦斯基向陆海军发布进攻的命令,即克伦斯基攻势。在命令发布的当天,俄军西南方面军发起攻势,后来西方面军、北方面军和罗马尼亚方面军紧接着发动进攻,其中主攻方向为西南方面军,其余几个方面军为佯攻。[14]而到了7月3[16]日,拒绝执行上前线命令的第一机枪团、莫斯科团、掷弹兵团、巴甫洛夫团士兵们,在得到首都各个工厂的工人的支持下走上街头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并且打出了将政权转为苏维埃的标语。[15]

而一开始,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认为前线的攻势失败早已是定局,卷入这场游行示威会给临时政府机会将军事失败的责任转嫁给布尔什维克,因此反对参加这次示威并且还要劝阻群众停止行动。与此同时,为准备武力镇压这次游行示威,临时政府和被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控制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迅速抽调兵力,将离首都最近的1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和1个装甲车旅调回彼得格勒。然而随着游行示威朝着难以收场的局势发展,在布尔什维克的主张下,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派出了由15人组成的委员会来领导此次运动。[16]随后,政府调派的军队开始用武力驱散革命,游行示威演化为大规模流血冲突,在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和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号召下,游行示威随即停止。[17]

7月4[17]日下午,临时政府宣布列宁是德国间谍;次日凌晨,临时政府的军队封锁了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所在地,查封了《真理报》编辑部。[17]为了躲避临时政府可能带来的迫害,列宁与季诺维也夫一起到彼得格勒郊外靠近谢斯特罗列茨克的森林中躲避,不久,列宁又乔装为机车司炉前往芬兰躲避。10[23]日,仍然留在彼得格勒的托洛茨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人被临时政府逮捕。[18]

在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直接支持下,政权全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苏维埃暂时沦为了临时政府的附属品,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政权机关,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使革命已无法按照和平方式进行。临时政府则在7月24日[8月6日]改组为克伦斯基的第二次联合政府,参加这届政府的有立宪民主党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5]

布尔什维克的地下活动

在临时政府开始迫害布尔什维克后,列宁在地下继续领导党,做了大量理论工作,撰写了《政治形势》《三次危机》《论口号》《论立宪幻想》《拿破仑主义的开始》《革命的教训》等著作,制定了新的斗争策略。他还建议暂时撤回“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应先使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顺利实施。[5]

7月26日[8月8日]至8月3[16]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以半公开的方式在彼得格勒召开,大会赞同列宁提出的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批准了列宁早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经济纲领。[5]

科尔尼洛夫叛乱

7月16日,克伦斯基在大本营会议上解除了布鲁西洛夫的职务,任命科尔尼洛夫为俄军最高总司令。[19]8月12[25]日至15[28]日,临时政府在莫斯科召开国务会议,意图整合俄国的全部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政治势力,而莫斯科的工人则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发动了40万人的罢工抗议这次会议,此外,基辅哈尔科夫叶卡捷琳堡下诺夫哥罗德等城市的工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动,进行罢工。[5]

8月25日[9月7日],俄军最高总司令拉·格·科尔尼洛夫发动兵变,派兵向彼得格勒进发,意图取代较妥协的临时政府以建立更加强硬的军事征服。8月27日[9月9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号召彼得格勒工人和驻军起来保卫革命,并动员各工厂组建赤卫队与城防部队一起保卫首都。最终,科尔尼洛夫叛乱被平定,而临时政府也因此次叛乱颜面扫地,布尔什维克的名望因粉碎叛乱而得到很大的提升。[5]

革命的准备

布尔什维克夺回苏维埃

在科尔尼洛夫叛乱粉碎后,布尔什维克掌握了局势的主动权,开始在中央和地方苏维埃中取代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的多数席位。8月31日[9月13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由布尔什维克提出关于政权的决议。9月5[18]日,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也通过了同样的决议。其中,在9月1[14]日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就收到了126个地方苏维埃关于夺取政权的请求,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也重新提到日程上来,此时,布尔什维克已在大多数地方苏维埃中占有多数席位。[5]

9月1[14]日,临时政府宣布俄国为共和国,并与由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把持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达成协议召开俄国预备会议。14[27]日,俄国预备会议举行,而该会议遭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公开离场抵制。[5]

军事准备

在二月革命后的前几个月,相当大的一部分士兵持“护国主义”观点,用户临时政府把战争继续到“最后胜利”的方针。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进行了大量政治工作,参加士兵委员会的建立。在临时政府七月危机中,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驻军的所有部队中几乎都成立了党支部,党通过中央委员会军事局领导部队的党组织。在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以后,大部分陆海军士兵已经转移到拥护布尔什维克的立场上来。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还通过武装工人和贫农组成赤卫队,巩固和扩大革命武装。[5]

武装起义路线的确立

10月10[23]日,党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列宁在会上做了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并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政治局领导武装起义,但武装起义的决议遭到列·鲍·加米涅夫格·叶·季诺维也夫的反对。12[25]日,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设立了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准备武装起义的公开司令部。14[27]日至15[28]日,莫斯科彼得格勒的党委开始按照党中央的决议制定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5]

10月16[29]日,在有彼得格勒党委、党中央委员会军事局、彼得格勒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团、工厂委员会等组织代表参加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赞成了党中央在10[23]日通过的决议。在会上,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再次反对武装起义,称“不具备起义的条件”,号召“防御等待策略”。会后,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则在《新生活报》上公开发表了反对武装起义的言论。[5]

10月20日至24日[11月2日至6日],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彼得保罗要塞、部队、舰艇、军火库,向国内许多企业和其他重要目标派出政治委员,削弱了临时政府在其的影响力。[5]

武装起义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攻打冬宫(格·康·萨维茨基)

10月24日[11月6日],临时政府派出士官生营占领布尔什维克报纸《工人之路报》(《真理报》别名)的印刷所。当天早晨,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革命战斗力量转入进攻的重要决议,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下令赤卫队、士兵和水兵进入战备状态,并派立陶宛团和工兵营驱散了士官生营,夺回了《工人之路报》的印刷所,同时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回首都。白天,临时政府的士官生营控制了涅瓦河上的桥梁,切断了工人区和中心城区的联系,军事革命委员会随即派出赤卫队和士兵,占领了几乎所有桥梁。当晚,凯克似霍尔姆团的士兵占领了中央电报局,而水兵部队控制了彼得格勒电报局,伊兹梅洛沃团的士兵控制了波罗的海车站,其余部队包围了仍支持临时政府的几所士官生学校。当晚,列宁从秘密住所转移到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武装起义,命令革命军事力量转入坚决的进攻,继续有计划地占领彼得格勒各重要据点和交通要道,包括邮政总局、尼古拉耶夫车站、中央发电厂、国家银行等目标。与此同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已开至尼古拉耶夫桥旁待命。[5]

10月25日[11月7日]上午,彼得格勒城区已经基本掌握在起义武装手中,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对外公布了由列宁起草地《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地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白天,革命武装占领了玛丽娅宫,解散了预备国会,水兵占领了军港和海军部大楼。下午2时35分,彼得格勒苏维埃召开紧急会议,列宁在七月之后首次出现在公开场合,并做了关于当前局势的报告,决定推翻临时政府。下午6时,革命武装开往冬宫,即临时政府的所在地。晚9时40分,以彼得保罗要塞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部队开始攻打冬宫。次日凌晨2时,起义武装攻占了冬宫,并逮捕了所有在场的临时政府部长。[5]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弗·伊·列宁在苏维埃二大上宣告苏维埃政权成立》(1947年)

10月25日[11月7日]晚10时40分,在起义部队攻打冬宫的同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斯莫尔尼宫开幕,到会的649名代表中有300名是布尔什维克。随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为抗议推翻临时政府而退出会场,最终使大会代表基本上是由布尔什维克和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代表组成。大会随即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5]

10月26日[11月8日],全俄苏维埃二大举行第二次会议,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和平法令》,向各交战国人民和政府建议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并且通过了《土地法令》,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地主、贵族、寺院、教堂的土地无偿交给农民,废除土地私有制,采用全民土地所有制。代表大会选举了新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并成立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从而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5]

莫斯科起义与革命走向胜利

10月25日[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所在地逃出的亚·费·克伦斯基和第3骑兵军军长彼·尼·克拉斯诺夫在北方面军所在地纠集武装准备反攻首都,反革命武装很快占领了加特契纳皇村,并向普尔科沃高地进发。10月29日[11月11日],名为“拯救祖国和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在首都发动了士官生兵变,但兵变仅用几小时便被平息。10月31日[11月13日],革命武装击退了向普尔科沃进犯的克伦斯基—克拉斯诺夫武装。11月1[14]日,反革命武装被击溃投降,克伦斯基逃亡,克拉斯诺夫被捕。[5]

莫斯科武装起义则于10月25日[11月7日]开始,至11月2[15]日以起义部队控制莫斯科全部市区告终。武装起义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首都的胜利以及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是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胜利进军的开端。在奥伦堡车里雅宾斯克喀山萨拉托夫阿斯特拉罕等地,由于反苏力量相对较大,因此这些地方的苏维埃政权是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才得以建立。但随着各色反苏势力和地方分裂势力不断活动,以及协约国的干涉,在全俄以及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任务直到1921年底才彻底完成。[5]

十月革命的影响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即后来的俄国共产党(布)成为了执政党。工人阶级由被压迫、被剽削的阶级变成统治阶级。已经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国家是保卫革命成果的主要工具,是实现社会经济的根本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工具。军事领域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旧的资产阶级军事机器也被打破,而共产党人遵循列宁关于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学说,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军事组织,即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力量。[5]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给全人类展示了共同的美好前景。十月革命促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建立了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给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道路。[20]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卢——这就是结论。”[21]

参考

  1. 1.0 1.1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2版:第77-83页
  2.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一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207, 219页
  3.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一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230-231页
  4.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2版:第253页
  5.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1015-1026页
  6.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一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314-315页
  7.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一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445-446页
  8.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2版:第295页
  9.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一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372-373页
  10. 10.0 10.1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一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385-398页
  11.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2版:第113-118页
  12.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一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332页
  13.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一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358-359页
  14.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一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413-417页
  15.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二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544-550页
  16.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二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551-552, 555, 557页
  17. 17.0 17.1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二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568-583页
  18.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二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631-635页
  19. 托洛茨基. 《俄国革命史》第二卷. 丁笃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第659-662页
  20. 十月革命的旗帜是不可战胜的. 人民日报, 1977年11月7日第1版
  2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 第1470-14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