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西昌斯克
利西昌斯克[1](俄语:Лисича́нск;乌克兰语:Лисича́нськ)目前是俄罗斯联邦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控制的一座城市,法理上属于乌克兰卢甘斯克州,位于北顿涅茨河右岸,与北顿涅茨克、克列缅纳亚、鲁别日诺耶等城市隔河相望并组成了利西昌斯克-北顿涅茨克城市群。该市建立于1795年,居民总数为93340人(2022年)。
2022年7月,这座城市在俄乌战争中被俄军与卢甘斯克人民民兵占领。
历史[编辑]
在十七世纪以前,顿涅茨克地区土地荒凉,少人烟。后来,一些顿河哥萨克人和俄国逃亡的农民在这里建立了一些定居点,但这些定居点后来被彼得大帝因镇压布拉文斯基起义而摧毁。
十八世纪初,俄国政府为了开发北顿涅茨河右岸在巴赫穆特卡河与卢甘河之间的土地,开始在这一地区建立军事驻地。在该世纪末,位于利西昌斯克附近的露天煤矿被开采。
1795年11月14日,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在卢甘河附近建立铸造厂并进一步在这一带开采煤矿。同一年,在今天的利西昌斯克出现了第一个采矿村。
1821年1月10日,亚历山大一世下令将上斯拉维亚诺谢尔布斯克县的1232人强征到卢甘斯克铸造厂当运输工人,负责将利西昌斯克的煤矿运到卢甘斯克。
在十九世纪中叶,私人采矿开始在利西昌斯克兴起,许多农民放弃耕种,在自己的耕地上开采煤矿。
1879年,从波帕斯纳亚通往利西昌斯克的铁路修通。
1890年,柳比莫夫股份公司在利西昌斯克火车站旁开设了顿涅茨克苏打厂。
1895年,该地连接库皮扬斯克的铁路建成,多条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该地的工业发展。次年,柳比莫夫股份公司为了解决燃料问题,开始在利西昌斯克建立更大规模的矿场,该矿场在1902年达到了年产680万普特煤的产量。
1899年,黑海水泥生产股份公司在该地建立了一家工厂,此外,利西昌斯克还有一家砖厂、一家面粉厂河一家玻璃厂。
1905年,在第一次俄国革命时期,利西昌斯克爆发了工人罢工。
1917年,利西昌斯克的工人积极参加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在该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4月,在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该地被德奥联军占领,直到德国宣布战败后才撤军。
在内战结束后,利西昌斯克劳动人民开始恢复该地的工业,重建工厂、矿井。
1925年,利西昌斯克被设立为工人区。次年,该区的煤炭产量达到了70万吨,而顿涅茨克纯碱厂的产量也超过了一战前水平。
1938年,利西昌斯克升格为城市。
1941年,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位于该市的许多企业被疏散到后方。同年秋,这座城市成为了苏联红军抗击德国侵略者的前线。
1942年7月10日,利西昌斯克被德国军队占领。
1943年2月4日,西南方面军在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中夺回了这座城市。但在3月3日,苏联红军再次从该城撤出,利西昌斯克二度沦陷。
1943年9月1日,红军第279步兵师在顿巴斯战役中解放了利西昌斯克。在解放后,利西昌斯克开始了战后重建,该市的发电厂、玻璃厂、苏打厂复工投产,此外还兴建了新的化工厂。
1952年,利西昌斯克升格为州辖市,市内建有剧院、电影院、文化馆、体育场、伏罗希洛夫博物馆分馆以及15个图书馆、5个俱乐部。
1978年,利西昌斯克乳制品厂建成投产。
1980年,该市的人口数达到了12万,拥有丰富的煤炭、苏打、石油化工、玻璃、食品、机加工产业。
在苏联解体后,该市遭到了重大的经济困境,城市人口流失,而乌克兰内阁也将该市的苏打厂、玻璃厂、轮胎修理厂、氧气厂等企业进行私有化。
2014年2月,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利西昌斯克市的亲欧派与亲俄派爆发了大规模冲突,最终亲俄派夺取了该市的政权并在5月参加了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014年7月24日,乌克兰军队在对顿巴斯开展军事行动后,重新控制了利西昌斯克市。
2022年2月24日,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利西昌斯克便遭到俄国军队的炮击和导弹袭击。6月初,俄卢联军开始为攻打这座城市发动进攻,与乌军在城郊发生了激烈的交战。7月2日,俄卢联军攻占了利西昌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