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阅兵百科
(已保护“林伯渠”: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编辑=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移动=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
 
第3行: 第3行:
 
| 照片说明 = 林伯渠
 
| 照片说明 = 林伯渠
 
}}
 
}}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ref>[https://www.gov.cn/gjjg/2008-10/16/content_1122417.htm 林伯渠] — 中国政府网, 2008年10月16日</ref>,湖南临澧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1904年参加革命工作,192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太学毕业。
+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ref>[https://www.gov.cn/gjjg/2008-10/16/content_1122417.htm 林伯渠] — 中国政府网, 2008年10月16日</ref>,字'''邃园''',号'''伯渠'''<ref>[http://hn.people.com.cn/GB/n2/2021/0318/c356379-34628623.html 建党百年|林伯渠:对信仰的艰辛探索] — 人民网,2021年03月18日</ref>,湖南临澧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1904年参加革命工作,192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太学毕业。
  
 
他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45年6月至196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4年9月至196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是我们党内在本世纪初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为数不多的老前辈之一,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阶段,对于创建中华民国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作出重要贡献。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许多贡献,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政权建设和财政经济方面,尤为显著。
 
他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45年6月至196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4年9月至196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是我们党内在本世纪初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为数不多的老前辈之一,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阶段,对于创建中华民国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作出重要贡献。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许多贡献,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政权建设和财政经济方面,尤为显著。

2024年6月4日 (二) 06:04的最新版本

林伯渠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1],字邃园,号伯渠[2],湖南临澧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1904年参加革命工作,192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太学毕业。

他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45年6月至196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4年9月至196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是我们党内在本世纪初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为数不多的老前辈之一,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阶段,对于创建中华民国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作出重要贡献。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许多贡献,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政权建设和财政经济方面,尤为显著。

生平

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出生于湖南省安福(今临澧)县。父亲林鸿仪是一位开明人士,到过武汉、金陵、上海、烟台、天津,在北京入太学三年,研究过天文、地理、数学、矿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中兴之道,不满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情劳动人民,赞成维新变法。这对幼年的林伯渠同志有过很大影响,他从十九世纪末就立志救国救民。1904年,林伯渠同志东渡日本,结识了黄兴、宋教仁、蔡锷、廖仲恺等革命家,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905年,他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朝专制的统治而斗争。他在湖南积极响应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了国家权力,同盟会内部发生了严重分化。林伯渠同志坚定不移,继续追随孙中山,不屈不挠地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3]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中国五四运动后,林伯渠同志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曙光,看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觉得不能再重复过去所走过的道路,在李大钊等朋友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于1921年1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3]

1923年起,林伯渠同志同毛泽东等同志一起积极地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参加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国民党的一大以后,他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委,两次出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和武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在第一次国共合同时,他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执行和维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革命的三大政策,发展工农运动,建立和发展革命武装,推动北伐战争以及后期的反对蒋介石、汪精卫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

1927年4月到7月,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相继实行反共、镇压工农运动的政策,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当时有位国民党老朋友曾劝林伯渠同志登报声明脱离共产党,并表示愿意加以保护。林伯渠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毫不犹豫地断然拒绝了,并且表明干革命就要干到底,决不计较将来个人的命运。遂即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林伯渠同志赴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翌年3月到达瑞金,先后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此后,在长征中,在由内战转入抗日、由抗日转入反对美蒋反动派等多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一贯站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方面,同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中国共产党内部“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充分表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立场和高度的原则性。林伯渠同志长期担任根据地财经方面的领导工作。在江西中央苏区,在长征中和到达陕北以后,他一直担负着理财的重任,对支援革命战争、活跃根据地经济生活、建立财政金融制度、培养财经干部等方面都作出了光辉的贡献。[3]

林伯渠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主张与孙中山合作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重要的组织者之一。1935年瓦窑堡会议之后,他就积极拥护中共中央再次争取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抗日战争开始时,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他曾随周恩来等同志一起同国民党中央进行谈判。他在任中共驻陕代表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时,同汪精卫等投降派和蒋介石等顽固派进行过许多斗争,广泛地团结了各界的抗日人士,为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1944年,他作为中共中央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代表中国共产党首先在国民党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3]

林伯渠同志曾长期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政府工作中,林伯渠同志一贯主张政府的机构应该精干,具有高效能,他经常教育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十分珍惜民力,切不可使民力过于疲竭。他指出:“党对政权系统的领导应该是原则的、政策的、大政方针的领导,不应干涉和包办代替”;“党团(党组)是说服而不是强制参议会和政府委员进行工作,如果经过说服通不过,必须少数服从多数”。他认为,在政府工作中团结党外人士一道工作,关键是要使他们有职有权,知道各种有关情况,参与指示、命令等的决定与实施。林伯渠同志这些正确的思想和主张,曾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赞扬。[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在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林伯渠同志为筹备召开新政协、组建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同各界民主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商谈,做了大量的工作。直到他晚年,还怀念在台湾与海外的许多旧友,期望能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由于林伯渠同志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对党外朋友一贯以诚相待,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在生活上尽可能给以关照,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总是按照党的政策予以安排、照顾,许多党外朋友都把他当作和蔼可亲的长者,能够信赖的朋友。[3]

林伯渠同志直到逝世前,还在念念不忘党和国家的事业,时刻关心人民的疾苦。他一生所以能够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许多卓越贡献,就是因为他抱有真诚的救国救民的愿望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人生观。他以“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为座右铭,无条件地为解放和造福广大人民而贡献自己的一切。他的一生,始终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艰苦奋斗,勇往直前。[3]

1960年5月29日上午10时34分,因患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五岁。[4]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七届、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届、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参考

  1. 林伯渠 — 中国政府网, 2008年10月16日
  2. 建党百年|林伯渠:对信仰的艰辛探索 — 人民网,2021年03月18日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林伯渠 — 中红网, 2015年7月12日
  4. 中共中央讣告林伯渠同志逝世. 人民日报, 1960年5月3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