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的版本间的差异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创建页面,内容为“{{人物 | 照片 = 黄克诚.jpg | 照片说明 = 黄克诚大将 }}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小 标签:移动网页编辑 移动版编辑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3行: | 第3行: | ||
| 照片说明 = 黄克诚大将 | | 照片说明 = 黄克诚大将 | ||
}} | }} | ||
− | '''黄克诚''' | + |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原名'''黄时瑄'''<ref>[http://www.yxx.gov.cn/3613/3806/3814/content_1364471.html 黄克诚生平介绍].永兴县人民政府,2016年6月6日</ref>,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湖南省永兴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大将军衔。 |
他曾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6年9月至1962年9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和第二书记(1978年12月至1985年9月)、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在六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 他曾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6年9月至1962年9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和第二书记(1978年12月至1985年9月)、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在六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 ||
第41行: | 第41行: | ||
==参考== | ==参考==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
+ | |||
+ | ==相关内容== | ||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 ||
[[分类:中国人物]][[分类:汉族]][[分类:中国革命家]][[分类:中国军事家]] | [[分类:中国人物]][[分类:汉族]][[分类:中国革命家]][[分类:中国军事家]] | ||
[[分类:1902年生]][[分类:10月1日生]][[分类:1986年卒]] | [[分类:1902年生]][[分类:10月1日生]][[分类:1986年卒]] | ||
− | [[分类: | + | [[分类:大将(中华人民共和国)]] |
[[分类:一级八一勋章]][[分类: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分类:一级解放勋章]] | [[分类:一级八一勋章]][[分类: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分类:一级解放勋章]] |
2024年9月11日 (三) 15:59的最新版本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原名黄时瑄[1],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湖南省永兴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大将军衔。
他曾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6年9月至1962年9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和第二书记(1978年12月至1985年9月)、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在六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生平
1902年10月1日,黄克诚同志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自幼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发奋苦读。1922年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逐步树立了为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革命信念。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入广州政治讲习班,不久转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训练班,后被派往北伐军唐生智部,曾任营、团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北伐战争。国共分裂后,离开唐生智部,返回湘南找到党组织,被派往永兴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928年初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夺取永兴县城,成立了永兴红色警卫团,他任团党代表兼参谋长,组织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支援邻县武装暴动,并对乱烧滥杀的“左”倾行动进行了抵制。后率部随朱德、陈毅同志到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团长。不久改任湘南农军第二路游击司令,奉命重返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失败后辗转到上海。1930年初,被中央军委派到彭德怀同志领导的红五军,先后任大队、支队、师政治委员,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代理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巩固发展湘鄂赣苏区的斗争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他多谋善断,以身作则,曾在攻打修水城战斗中,冒着敌人炮火攀梯登城。在“左”倾冒险主义领导时期,他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行动,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抵制肃反扩大化,反对乱捕滥杀,曾数次被错误地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而撤销职务,仍坚持原则,积极工作。1932年春,他反对冒险攻打赣州,在久攻不克,敌军夜间突击、我军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他果断指挥所部抗击敌人并及时转移脱离险境。1933年底,他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长征开始,率部担任前卫,连续突破敌人封锁线,与数倍于我之敌鏖战于广西界首,扼守湘江渡口,掩护中央机关和部队顺利渡过湘江。他参加了攻占娄山关和遵义城历次战斗。他坚决拥护遵义会议决议和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任军委卫生部长、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战斗。[2]
抗日战争开始,黄克诚同志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他到部队检查工作后,及时反映红军改编后政治工作有所削弱的情况,受命起草了建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的报告。不久,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政治委员,兼太南军政委员会书记。与徐海东同志率部转战晋冀豫,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温汤、町店等战斗,并领导创建冀鲁豫根据地,1940年春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冀鲁豫军政委员会书记。根据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同年5月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任第四纵队政治委员。旋东进皖东北地区,统一了我党在苏皖地区的武装力量,组成八路军第五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率部驰援新四军黄桥作战,挺进淮海、盐阜地区,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1941年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他领导苏北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部队的进攻。他正确地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注重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力量。他率部到苏北后,大力清剿匪顽,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并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九十里海堤,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他领导实行主力地方化和地方主力化,壮大了部队,巩固了政权。在整风运动中,坚持和风细雨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不搞“抢救运动”,做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了同志。1945年,黄克诚同志组织指挥了阜宁和两淮等战役,攻克了阜宁、淮阴、淮安等县城,使苏北和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联成一片。[2]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克诚同志于1945年9月14日向中央建议,尽量多派部队去东北,以创造大的战略根据地。9月底他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三万余人进军东北。当国民党军队沿北宁路占领山海关、锦州等地后,他于11月26日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建立农村根据地,积蓄力量,作长期斗争准备。1946年后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组织剿匪反霸,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实行土地改革,组建地方武装,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同年3月,他指挥部队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攻占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地。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1948年4月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委员,领导冀察热辽军民,医治战争创伤,支援东北战场南线作战。1949年1月任天津市军管会主任和中共天津市委书记,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和工业生产,在接管大城市中取得了经验。[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克诚同志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他从新解放区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执行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方针,注意城乡兼顾,着力抓好农村工作,领导肃清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安定社会秩序,镇压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迅速恢复并发展了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文教等各项事业。1952年1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主持建立军队后勤工作的正规制度,提倡顾大局,反浪费,勤俭建军,有效地保障了抗美援朝和国防建设的后勤供应。1954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兼任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1958年10月任总参谋长。他参与制定国防战略和军队建设方针以及各种条令、条例,组织进行精简整编,调整全军组织机构,实行各种重大制度的改革,加强各军兵种建设。他还参与领导国防施工和军工生产,经常深入国防施工现场。他一贯重视理财,严格控制军费开支,把节约下来的经费,用于改善部队装备、研制新式武器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黄克诚同志为实现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战略转变,为巩固国防,作出了贡献。[2]
1959年黄克诚同志由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庐山会议上,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的错误,实事求是地提出批评意见,遭到错误的批判斗争,和彭德怀等同志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长期受到专案审查。“文化大革命”中,又遭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在逆境中,他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胸怀,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信念,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2]
1977年12月他出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后,关心军队建设,曾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实现干部年轻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1959年庐山会议所作的错误决议,不久又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2年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他衷心拥护和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清除“左”的影响,坚决拨乱反正,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参与领导了审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工作,他为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端正党风,贯彻抓党风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2]
黄克诚同志不顾年迈体弱,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他时常找干部群众谈话,了解情况。1980年11月,他发表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
1985年9月,黄克诚同志由于健康原因,辞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给黄克诚同志写了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业绩。信中说:您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您的崇高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深信,您的光辉的革命业绩和崇高的革命品德将继续激励全党同志奋发图强,万众一心,为夺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2]
1986年12月28日11时1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3]
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七届三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八届中央委员,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委员、中央纪委常务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军衔
- 大将,1955年9月
荣誉
参考
相关内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
---|
粟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赓 谭政 萧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声 许光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