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的版本间的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人物 | 照片 = 萧华上将.jpg | 照片说明 = 萧华上将 }} '''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江西兴国人,原名'''萧以僔'''<r…”) |
小 (已保护“萧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编辑=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移动=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 |
(没有差异)
|
2024年4月24日 (三) 14:33的版本
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江西兴国人,原名萧以僔[1],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曾任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1965-1967),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3-1985)。是我军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生平
萧华同志是江西省兴国县人,1916年1月21日出生在兴国县城内东街萧屋村一个贫苦工人家庭。他从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在高小读书时参加了党的外围青年组织“赣南青年干社”,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春,曾入毛泽东同志在兴国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学习,同年冬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营、团政委,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4月团村战役中,他身先士卒,率领少共国际师同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与兄弟部队一起,挫败敌军三个主力师的进攻。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萧华同志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二师政委。在过大凉山时,他跟随先遣队向彝民耐心深入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协助刘伯承同志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使红军得以顺利通过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到陕北后,他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战役。在东征的兑久峪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英勇顽强,身负重伤。[2]
抗日战争开始,萧华同志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参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关战斗。 1938年5月,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深入敌后,在地方党委配合下,迅速打开局面,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39年,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北讨逆野战军政治委员、鲁西行政公署主任。1941年12月,任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协助罗荣桓同志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积极开展对敌斗争,领导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开展“铁的模范党军活动”,为加强军队和民兵的建设,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2]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山东抽调部队横渡渤海,进军东北,并指令萧华同志统一指挥。在他的严密组织和精心指挥下,数万部队冲破惊涛骇浪,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到达东北,开辟了辽东根据地,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重要条件。[2]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萧华同志历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辽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满分局副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十三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是我军特种兵最早的领导人之一。在坚持南满根据地问题上,他积极拥护陈云同志代表东北局作出的正确决定,表现了坚强的党性。他参加了四保临江、围困长春、辽沈、平津等许多重大战役。在围困长春战役中,他同司令员萧劲光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和东北局“久困长围”的方针,他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积极开展政治攻势,终于争取了国民党六十军和新七军先后起义和投诚,和平解放了长春。萧华同志在二十年的长期革命战争中,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华同志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这个时期,他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革命英雄主义运动》、《关于军队政治工作建设的几个问题》等重要文章,参与领导制定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1954年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他对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工作建设,作出了重大建树。[2]
十年内乱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乱军篡党,制造了“总政阎王殿”的大冤案,身为总政主任的萧华同志首当其冲,遭受恶毒诬陷和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达七年半之久。在逆境中,他始终坚持原则,坚持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气节。[2]
1975年萧华同志恢复工作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甘肃省委书记。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中,他衷心拥护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工作,克服困难,认真肃清“左”的影响,探索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深入边防哨卡,了解部队情况,解决实际困难。他重视总结新时期部队建设的经验,写了《论人民解放军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著述。萧华同志十分重视西北的经济建设,多次到山乡草原实地考查,提出了许多开发西北的重要建议,为建设祖国的大西北,为巩固、保卫边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2]
萧华同志于1983年当选为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认真负责地做好分管的工作,为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经济改革中献计献策,积极提出开放科技市场和改革国家机构等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2]
1985年1月12日8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3]
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政协副主席。
军衔
- 上将(1955年9月)
荣誉
- 一等白狮胜利勋章(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一等金星自由勋章(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26日)[4]
- 一级八一勋章(1955年9月)[5]
-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9月)[5]
- 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9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