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的版本间的差异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创建词条) |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已保护“徐海东”: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编辑=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移动=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 |
2023年10月22日 (日) 09:25的版本
徐海东(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原名徐元清,曾用名徐少奎,卓越的军事家,湖北省黄陂人,1925年春参加革命,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马列学院毕业,大将军衔。
他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的高级将领,曾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疤,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阶级一面旗帜”。[1]
生平
1900年6月17日,徐海东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一个窑工家庭。9岁入私塾念书,12岁进窑厂做工。1925年春前往武汉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派到直系军阀刘佐龙部学习军事。1926年6月在赴广东途中加入北伐军,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战役和武昌战役,曾率领1个排击溃敌军4个炮兵连。1927年6月大革命失败前夕返回家乡,在河口区组织起黄陂县第一支农民自卫军。1928年8月任黄陂县委军事部长兼夏区区委书记。翌年2月领导夏区“年关暴动”,失败后,他的亲属相继有66人惨遭杀害。1930年起任县赤卫军大队长、独立营营长、鄂东警卫2团团长等职,因作战英勇而得“徐老虎”绰号。1931年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3师第38团副团长、第12师第36团团长。1932年初率部参加商潢战役,在营连长们大部阵亡情况下,挥刀冲入敌阵,勇退敌军进攻。同年7月调任红9军第27师师长,10月为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率部在英山地区担负阻击任务。后带领1个团摆脱10余倍敌人的围追堵截,同皖西北道委及部分地方武装会合。随即参与组建红27军,并率该军第79师艰苦转战1个多月,突出重围。期间,他连续23天没有上床睡过觉,因过度疲劳而口吐鲜血。[2]
1932年11月红25军重建时,任该军第74师师长。1933年2月升任副军长,协助军长吴焕先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同年秋在由皖西北向鄂东北转移途中,部队遭敌人截击,前后失去联系。他集合起被冲散的队伍折回皖西北,组建红28军并任军长。在10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和“追剿”中,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同敌人周旋于大别山区。他最擅长的一种战法叫做“从肋骨下去抓敌人的心”,即从敌人的侧后方出其不意地攻击其中心。如在1934年3月的葛藤山战斗中,他先以两个营向一座山头佯动,迷惑和调动敌人,尔后留下一个排坚守,其余部队又隐蔽撤下山。当敌人向那座山头扑去时,他集中兵力从其侧后发起攻击,将敌54师161旅大部歼灭。同年4月率部奔赴河南商城豹子岩,同吴焕先领导的队伍会师,并出任红25军军长。[2]
1934年11月16日,遵照中共中央创建新苏区的指示,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部队出发前,他主动提出由中央派来的程子华同志担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一路上,他一马当先,哪里有险情,他就到哪里去。11月26日在方城县独树镇,部队突遭敌军拦截,他跃马扬刀冲入敌阵,硬是杀开一条血路,带领部队突出重围。12月10日在陕南庾家河,部队又遭敌军突袭。危急时刻,他率部反复冲杀。激战中,一颗子弹射进他的头部,当即倒地昏死过去。这是他第九次负伤,也是最重的一次,四天四夜不省人事。1935年1月,国民党军对刚刚创建的鄂豫陕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他伤势未愈即随队南征北战,连续取得蔡玉窑、文公岭、石塔寺等战斗的胜利,不但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而且扩大了苏区、壮大了红军。5月,蒋介石再次调兵“围剿”,并扬言要在3个月内彻底消灭红25军。面对强敌,他建议采取“先疲后打”的作战方针,先拖着敌人转圈子,尔后加速急行,在山高林密的袁家沟口歼灭敌警备第1旅,活捉敌旅长唐嗣桐,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2]
1935年7月中旬,在得知中央红军由川西北上的消息后,他当即向鄂豫陕省委建议接应党中央,并表示:“在此行动中,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都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尔后率领前卫团西征甘肃,打下两当,夜袭天水,进占秦安,攻取隆德,截断西(安)兰(州)公路。这一系列作战行动牵制了大量敌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的北上行动。吴焕先在四坡村战斗中牺牲后,他一度代理省委书记兼军政治委员,后改任军长。9月15日率部到达延川县永坪镇,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使红25军成为第一支胜利结束长征的部队。两军随即合编为红15军团,他任军团长,指挥部队连续取得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的胜利,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初在甘泉县道佐铺同毛泽东、彭德怀等见面,获赠电台一部。尔后,他在中央首长的直接领导下,指挥所部会同红1军团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1936年2月参加东征,威逼太原。5月参加西征,直捣三边(靖边、安边、定边),为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条件。8月在豫旺接受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的采访。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安事变爆发后,应张学良、杨虎城的请求,奉命以红军南路总指挥的身份,率部星夜开赴西安,帮助张、杨抵御国民党亲日派的进攻。[2]
抗日战争初期,徐海东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旅长,率部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和町店等战斗,从山西攻到河北,从正太路打到平汉线。由于日夜转战、过度劳累,他多次吐血,于1938年8月病倒在战场上,不得不返回延安疗养。期间,曾入马列学院学习。病情稍有好转,又向毛泽东请战,于1939年9月随刘少奇前往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同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抱病指挥反“扫荡”,取得周家岗战斗的胜利,巩固并扩大了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在一次战斗总结会上再次吐血,晕倒在讲台上,从此长期卧病休养。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共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他一生对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在革命处于低潮、斗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在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革命队伍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多次挺身而出、舍己抗争。毛泽东称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但他功成不居,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没有党,没有革命事业,我只不过是一个穷窑工。”1955年,中央根据他的历史功绩,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及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他得知后深感不安,对前来看望他的周恩来说:“总理,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将军衔太高,我受之有愧啊!”周总理安慰道:“海东同志,授你大将,是根据你对革命的贡献决定的。要我说,不高也不低,恰当!”“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于1969年10月被强行从北京“疏散”到郑州。1970年3月25日含恨去世。撰写有《奠基礼》、《晋察冀抗战》等。[2]
中共第八届、九届中央委员。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军衔
- 大将,195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