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的版本间的差异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
|||
第1行: | 第1行: | ||
− | '''荣膺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的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 | + | {{勋章墙 |
+ | | {{列宁勋章}} {{红旗勋章}} | ||
+ | }} | ||
+ | '''荣膺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的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2%D0%BE%D0%B5%D0%BD%D0%BD%D1%8B%D0%B9_%D0%B8%D0%BD%D1%81%D1%82%D0%B8%D1%82%D1%83%D1%82_(%D0%B8%D0%BD%D0%B6%D0%B5%D0%BD%D0%B5%D1%80%D0%BD%D1%8B%D1%85_%D0%B2%D0%BE%D0%B9%D1%81%D0%BA)_%D0%9E%D0%B1%D1%89%D0%B5%D0%B2%D0%BE%D0%B9%D1%81%D0%BA%D0%BE%D0%B2%D0%BE%D0%B9_%D0%B0%D0%BA%D0%B0%D0%B4%D0%B5%D0%BC%D0%B8%D0%B8_%D0%92%D0%BE%D0%BE%D1%80%D1%83%D0%B6%D1%91%D0%BD%D0%BD%D1%8B%D1%85_%D0%A1%D0%B8%D0%BB_%D0%A0%D0%BE%D1%81%D1%81%D0%B8%D0%B9%D1%81%D0%BA%D0%BE%D0%B9_%D0%A4%D0%B5%D0%B4%D0%B5%D1%80%D0%B0%D1%86%D0%B8%D0%B8 Воен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инженерных войск) Общевойсковой академии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ru.wikipedia.org]</ref>('''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ая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имени В. В. Куйбышева''')是为苏联和俄罗斯武装力量培养工程兵部队干部的骨干学院。现名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附属学院(工程兵)'''('''Воен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инженерных войск)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已经是俄罗斯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的内设单位,不再独立运作。 | ||
+ | |||
+ | 该学院与圣彼得堡军事工程与技术大学都声称自己继承自'''尼古拉耶夫工程学院'''(Николаевской инженерной академией)。 | ||
==历史== | ==历史== | ||
第23行: | 第28行: | ||
1941年11月,学校暂时迁往伏龙芝市(今比什凯克),1943年12月迁回。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为了向前线输送更多人才,学院加快了对学员的教育进度,还为应征入伍的文职工程师开设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 | 1941年11月,学校暂时迁往伏龙芝市(今比什凯克),1943年12月迁回。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为了向前线输送更多人才,学院加快了对学员的教育进度,还为应征入伍的文职工程师开设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 | ||
− | 1944年,学院被授予[[红旗勋章]]。 | + | 1944年,学院被授予'''[[红旗勋章]]'''。 |
在战后,数千名学院毕业生在军事工程领域发挥各自所长,在浮桥、机械化桥梁、造桥设备、登陆艇、地堡、防核设施、雷达隐蔽、扫雷等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 在战后,数千名学院毕业生在军事工程领域发挥各自所长,在浮桥、机械化桥梁、造桥设备、登陆艇、地堡、防核设施、雷达隐蔽、扫雷等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 ||
− | 1969年,学院被授予[[列宁勋章]]。 | + | 1969年,学院被授予'''[[列宁勋章]]'''。 |
1998年,学院被改组为'''军事工程大学'''(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在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和秋明设有分校。 | 1998年,学院被改组为'''军事工程大学'''(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在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和秋明设有分校。 | ||
第33行: | 第38行: | ||
2004年,军事工程大学又改回'''军事工程学院'''(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ую академию),但不再以古比雪夫命名,原先设立的三个分校也各自独立运作,分别成为下诺夫哥罗德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秋明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和圣彼得堡安东诺夫大将军事地形学研究所。 | 2004年,军事工程大学又改回'''军事工程学院'''(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ую академию),但不再以古比雪夫命名,原先设立的三个分校也各自独立运作,分别成为下诺夫哥罗德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秋明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和圣彼得堡安东诺夫大将军事地形学研究所。 | ||
− | + | 2006年,原先在圣彼得堡的分校(即圣彼得堡的军事地形学研究所)被划入[[莫扎伊斯基军事航天学院]],成为莫扎伊斯基军事航天学院军事地形学研究所。[[2006年5月9日红场阅兵式|同年5月9日的红场阅兵式]]是该学院最后一次以独立的建制参加的阅兵式。 | |
2006年8月1日,学院被并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成为后者的一个内设部门,主体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附属学院(工程兵)'''(Воен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инженерных войск)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由于作为一个内设部门,其战旗和荣誉不再使用。 | 2006年8月1日,学院被并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成为后者的一个内设部门,主体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附属学院(工程兵)'''(Воен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инженерных войск)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由于作为一个内设部门,其战旗和荣誉不再使用。 | ||
− | + | 2008年,原先在下诺夫哥罗德和秋明的两所分校(下诺夫哥罗德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秋明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被并入[[铁木辛哥元帅三防部队和工程兵学院]]。 | |
分学院设有指挥与工程系、内务部队指挥系、边防部队指挥系、测绘系、民防系和高等进修班。同时还设有一个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作战工程、工程兵战术、工程兵工事装备、障碍物布防与摧毁、部队行军道路的准备与维护、部队掩蔽等。 | 分学院设有指挥与工程系、内务部队指挥系、边防部队指挥系、测绘系、民防系和高等进修班。同时还设有一个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作战工程、工程兵战术、工程兵工事装备、障碍物布防与摧毁、部队行军道路的准备与维护、部队掩蔽等。 | ||
− | == | + | ==参考== |
− | + | <references /> | |
− |
2020年11月20日 (五) 17:23的版本
荣膺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的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1](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ая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имени В. В. Куйбышева)是为苏联和俄罗斯武装力量培养工程兵部队干部的骨干学院。现名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附属学院(工程兵)(Воен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инженерных войск)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已经是俄罗斯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的内设单位,不再独立运作。
该学院与圣彼得堡军事工程与技术大学都声称自己继承自尼古拉耶夫工程学院(Николаевской инженерной академией)。
历史
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11月24日(12月6日),根据亚历山大一世的命令在圣彼得堡的米哈伊洛夫宫建立工程学校,由此,为米哈伊洛夫宫又得名为工程师宫。
1855年,学校的士官生班级改建为隶属于帝国军事学院的工程兵学院。
1867年9月27日(10月9日),成为独立的尼古拉耶夫工程兵学院(Николаевской инженерной академией)。学制为2年或3年,学院招收军衔不超过штабс-капитана和гвардейского поручика。
1914年,一战爆发,学院关闭。
1917年11月,原来的军事工程学院重新开始运作。
1923年,与电气化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工程兵与电气化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инженерных войск и электротехники)。
1925年,与列宁格勒的炮兵学院合并,成立了工农红军军事技术学院(Во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РККА),其中包括一个工程系。
1932年,工程系迁往莫斯科,但7年后,库兹涅佐夫将海军工程系迁回列宁格勒。同年3月21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被迁往莫斯科的工程系的基础上,利用高等工程与建筑学校的校区建立了军事工程学院(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ая академия)。
1935年,为纪念已故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瓦列里安·弗拉基米罗维奇·古比雪夫,学校因此更名为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имени В. В. Куйбышева)。
1941年11月,学校暂时迁往伏龙芝市(今比什凯克),1943年12月迁回。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为了向前线输送更多人才,学院加快了对学员的教育进度,还为应征入伍的文职工程师开设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
1944年,学院被授予红旗勋章。
在战后,数千名学院毕业生在军事工程领域发挥各自所长,在浮桥、机械化桥梁、造桥设备、登陆艇、地堡、防核设施、雷达隐蔽、扫雷等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1969年,学院被授予列宁勋章。
1998年,学院被改组为军事工程大学(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在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和秋明设有分校。
2004年,军事工程大学又改回军事工程学院(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ую академию),但不再以古比雪夫命名,原先设立的三个分校也各自独立运作,分别成为下诺夫哥罗德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秋明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和圣彼得堡安东诺夫大将军事地形学研究所。
2006年,原先在圣彼得堡的分校(即圣彼得堡的军事地形学研究所)被划入莫扎伊斯基军事航天学院,成为莫扎伊斯基军事航天学院军事地形学研究所。同年5月9日的红场阅兵式是该学院最后一次以独立的建制参加的阅兵式。
2006年8月1日,学院被并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成为后者的一个内设部门,主体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附属学院(工程兵)(Воен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инженерных войск)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由于作为一个内设部门,其战旗和荣誉不再使用。
2008年,原先在下诺夫哥罗德和秋明的两所分校(下诺夫哥罗德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秋明军事工程高等军官学校)被并入铁木辛哥元帅三防部队和工程兵学院。
分学院设有指挥与工程系、内务部队指挥系、边防部队指挥系、测绘系、民防系和高等进修班。同时还设有一个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作战工程、工程兵战术、工程兵工事装备、障碍物布防与摧毁、部队行军道路的准备与维护、部队掩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