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模板:11月7日特别条目”

来自阅兵百科

警告: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登录创建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该编辑可以被撤销。请检查下面的对比以核实您想要撤销的内容,然后保存下面的更改以完成撤销。

最后版本 您的文字
第1行: 第1行:
[[文件: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jpg|120px|无框|右|列·达·托洛茨基]]<small>'''[[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0月26日[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原姓'''布隆施泰因'''('''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Бронштейн'''),苏联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武装力量的缔造者,[[第四国际]]领导人,犹太族,[[赫尔松省]][[伊丽莎白格勒]]人,1896年参加革命工作,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早年在[[尼古拉耶夫]]参加革命活动,建立了南俄工会的筹建,后遭到沙俄当局逮捕并被流放。1902年秋,他前往国外,参加《[[火星报]]》的出版撰稿工作。在[[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他回[[圣彼得堡]]组织革命活动,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工人代表苏维埃]],之后再次被捕并被流放,但最后成功逃脱出国。在[[维也纳]],他创办了《[[真理报]]》,最终使该报成为了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在[[一战]]爆发后,他开始转向[[列宁]]的立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并在战争期间担任过战地记者。在[[二月革命]]后,他几经周折回到俄国并领导[[区联派]]共作,随后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党的六大]]上正式加入[[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前后,他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并领导[[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组织和发动了[[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在[[全俄苏维埃二大]]上,他被任命为[[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外交人民委员]],负责了与德奥等国的[[布列斯特和约|和平谈判]]。1918年3月,当选为[[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月担任[[苏俄军事人民委员]]。在[[俄国内战]]时期,他兼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各前线转战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巩固[[苏俄工农红军|工农红军]],强化党对军队的领导,整肃军纪,为红军在内战和反协约国干涉的战争中取胜发挥了十分关键作用。1920年3月至12月,兼任[[苏俄铁道人民委员]]。在[[列宁]]病重及死后的党内斗争中,托洛茨基率先遭到[[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等人的排挤和攻讦。1925年1月,他被免去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而在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集团失势后,托洛茨基则与他们组成“[[联合反对派]]”,但最终遭惨败并被解除党内职务,最后被开除党籍。之后,他被驱逐出国,最终流亡至[[墨西哥]],与此同时,提出了“不断革命论”的主张,自行筹建[[第四国际]]与斯大林掌控的[[第三国际]]相抗衡。1940年8月20日,遇刺身亡。<noinclude>
+
[[文件: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jpg|120px|无框|右|列·达·托洛茨基]]<small>'''[[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0月26日[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原姓'''布隆施泰因'''('''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Бронштейн'''),苏联卓越的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苏联武装力量的缔造者,[[第四国际]]领导人,犹太族,[[赫尔松省]][[伊丽莎白格勒]]人,1896年参加革命工作,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早年在[[尼古拉耶夫]]参加革命活动,建立了南俄工会的筹建,后遭到沙俄当局逮捕并被流放。1902年秋,他前往国外,参加《[[火星报]]》的出版撰稿工作。在[[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他回[[圣彼得堡]]组织革命活动,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工人代表苏维埃]],之后再次被捕并被流放,但最后成功逃脱出国。在[[维也纳]],他创办了《[[真理报]]》,最终使该报成为了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在[[一战]]爆发后,他开始转向[[列宁]]的立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并在战争期间担任过战地记者。在[[二月革命]]后,他几经周折回到俄国并领导[[区联派]]共作,随后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党的六大]]上正式加入[[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前后,他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并领导[[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组织和发动了[[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在[[全俄苏维埃二大]]上,他被任命为[[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外交人民委员]],负责了与德奥等国的[[布列斯特和约|和平谈判]]。1918年3月,当选为[[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月担任[[苏俄军事人民委员]]。在[[俄国内战]]时期,他兼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各前线转战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巩固[[苏俄工农红军|工农红军]],强化党对军队的领导,整肃军纪,为红军在内战和反协约国干涉的战争中取胜发挥了十分关键作用。1920年3月至12月,兼任[[苏俄铁道人民委员]]。在[[列宁]]病重及死后的党内斗争中,托洛茨基率先遭到[[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等人的排挤和攻讦。1925年1月,他被免去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而在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集团失势后,托洛茨基则与他们组成“[[联合反对派]]”,但最终遭惨败并被解除党内职务,最后被开除党籍。之后,他被驱逐出国,最终流亡至[[墨西哥]],与此同时,提出了“不断革命论”的主张,自行筹建[[第四国际]]与斯大林掌控的[[第三国际]]相抗衡。1940年8月20日,遇刺身亡。<noinclude>
 
[[分类:每日特别条目模板]]
 
[[分类:每日特别条目模板]]
 
</noinclude>
 
</noinclude>

请注意您对阅兵百科的所有贡献都被认为是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下发布,请查看在阅兵百科:版权的细节。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不要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发表!

取消 编辑帮助(在新窗口中打开)